睚眥必報什么意思(睚眥必報有何典故)睚眥必報是一個貶義詞,常被我們用來形容一個人器量狹小。比如秦國丞相范雎在魏國時受到了魏國宰相魏齊的迫害,便在自己得勢后,滅了人家一家,這就是典型的睚眥必報了。
提起“睚眥必報”大家都了解是什么意思,那么,咱們單獨把睚眥兩字拎出來,大家知道這是什么東西嗎?
明代的楊慎在《升庵外集》上提到:“龍生九子不成龍,七曰睚眥,樣子像長了龍角的豺狼,怒目而視,雙角向后緊貼背部。
睚眥便是龍生的九個兒子中排名第二的存在,在古人心目中,睚眥是龍角配上豺狼的身子混合而成,所以它同時具備了龍強大的戰斗力,豺狼的狡詐、嗜血嗜殺的特點。
因為睚眥這種奇特地性格特征,古人往往把它運用在軍事領域,所以睚眥的形象又時常出現在兵器上。古人希望這樣能夠起到震懾敵人,增強自身力量的作用。
在關于睚眥的神話傳說中,它的形象還遭遇過龍王的嫌棄,認為它:睚眥者,龍生九子之一,雖為龍種,然身似豺狼。其父嗔,欲棄之,幸而母親哀求,得以茍全性命。
話說睚眥就以這樣一種受嫌棄的姿態在龍族中長大,在他成年時,恰好是周文王伐紂的前夕,睚眥敏銳地感受到時局將變。
于是,睚眥就去投靠周文王,不過由于它長相丑陋,唯一拿得出手的本領也就是武力值了。睚眥便給周文王出了個主意:“承蒙文王看重,睚眥不才,當盡力而輔之,以正吾龍子之名。睚眥乃一介武夫,引兵殺敵尚可,若論治理國家則弱。今文王可沿河畔而去,可見一垂釣老者,其名姜尚,號子牙,雖年過花甲,實乃賢者,有經天緯地之才,王可速請之,若得姜子牙,則天下可定矣。”
周文王一合計,是這么一個理兒,便高興地去尋找姜子牙了。
從故事的角度來講,這件事加深了睚眥在民眾心中勇武的形象,豐富了睚眥這一神獸多樣化的個性。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