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是什么茶(信陽毛尖到底有什么好喝的?)信陽女婿說信陽,說過了信陽的吃,無論如何繞不過信陽的喝:信陽吃的好,這里是魚米之鄉、美食之鄉,山珍水味、南北大菜一應俱全;豈不知喝的更好,喝的是茶,是舉世聞名的信陽毛尖茶。
毛尖茶到底貴在哪?好喝在哪里?
李 耘|文
王小米|編輯
信陽毛尖到底有啥好喝的?
信陽毛尖又稱豫毛峰,屬綠茶類。是河南省著名特產之一,也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主要產地在信陽市浉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和羅山縣。
民國初年,因信陽茶區的五大茶社產出品質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為“信陽毛尖”。信陽毛尖具有“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等多種功效。
1915年信陽毛尖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臺同獲金質獎,1990年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
信陽毛尖被譽為“綠茶之王”。唐朝時期,信陽已成為著名的“淮南茶區”,所產茶葉品質上乘,列為貢品。北宋時節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
說信陽茶好,主要是因為信陽對茶樹生長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信陽是北國江南、江南北國,地處中國的南北分界線上,南方的熱氣流和北方的冷空氣在這里交匯形成云霧,特別適合茶葉的生長。
而且,相對于四川、湖南等南方省份,這里氣溫低,是產茶最北的地區,茶葉生長時間長,生長期越長它品質就越好。猶如到街上買肉,都愿意買長得慢的笨豬肉。
加之信陽山區的土壤,多為黃、黑砂壤土,深厚疏松,腐殖質含量較多,肥力較高。這里山勢起伏多變,森林密布,植被豐富,雨量充沛,云霧彌漫,空氣濕潤,特別適合茶葉的生長。
酒能亂性,茶則寧神。酒與茶,一個使人迷亂與張狂,一個使人靜心與思遠;一個使人迷糊,一個使人醒腦。如果說古今的酒客是在酒精的水與火中亂懷與癲狂,那么天下的茶客則是在裊裊的茶香里寧靜或儒雅了。
人力最貴,采茶工難找
“有茶清待客,無事亂翻書”是我心中理想的幸福生活。我喝茶成癮,又因為媳婦是信陽人,便和信陽毛尖結下不解之緣。
過去喝茶不操心,有媳婦家給送,我是只管喝,不去了解茶葉的生產過程,也不知道產茶的艱辛,而且常常想:一斤茶葉好幾百塊,不就是個樹葉子嗎,怎么會那么貴啊?那些茶農茶商該是多么地富有啊!
去年離休開始常住信陽,近期又適逢產茶旺季,我經常去附近的茶葉市場走動,看到許多茶農用塑料袋裝著他們生產的茶葉排成一隊,接受茶商的檢驗和收購,價格一般在400到700元不等;茶商嫌高,茶農嫌低,討價還價之聲此起彼伏,交易進行得異常緊張激烈,場面熱鬧。在這個收獲的季節,按說茶農、茶商應該是很開心的,其實沒有。
有意無意間了解到的一些信息讓我心里疑惑、心情沉重:一是聽說有些茶商經營困難要轉行;一是聽說有些茶農要退茶還林,說種茶賠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種茶季節性強,人工成本高。
每年的三、四月份,清明和谷雨前后是采茶旺季,需要大量的采茶女工,她們大部分來自駐馬店、漯河、南陽等周邊地區。
現在人員是越來越少,年輕人多數進廠上班,田間勞作也不愿意干,老年人在家帶孫子出不了門,人工費用升高,還經常雇不到人,雇不到人你就是有再大的茶山也是白搭。
一個采茶工一天可以采2、3斤濕茶,1斤濕茶50到60元不等,4斤濕茶炒制1斤干茶,這樣算來1斤茶葉的采茶人工費在200元以上,如果再加上種地、肥料、炒制加工、經銷、管吃管住等費用,成本在400元以上。
可是這個價格在市場賣的時候已經顯貴了,當然有些高檔茶可以賣到1000元以上,但那畢竟是少量,所以茶農經營困難,茶商舉步維艱。這些情況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
春節前后的一段時間,我感受到一種從未感受過的緊張壓抑氣氛:一次是春節前有一次去集貿市場,見有一個農民買了幾百斤豬肉,我說咋買那么多啊?他說要做信陽名吃悶罐肉,年前送到駐馬店采茶工家里,希望保持友好關系,采茶季能到咱家來采茶。
一次是前幾天見一個中年婦女買了一大框上好的笨雞蛋,一塊多一個,我又問買那么多干啥?她說給炒茶師傅吃。那種表情上流露的虔誠讓我感動。
還有就是媒體整天報道采茶缺人,采茶季茶農高興不起來,說有一戶茶農有200畝茶山,需要80個人,現在只來了20個人,急得哭了……
在這種氛圍中,我是無論如何坐不住了:我是個喝茶的,更是個閑人,我決定去采茶,不為掙錢,只為出一把力。
親身體驗我才明白貴在哪里
4月2日一大早,我坐了信陽市區到產茶重鎮董家河鄉的第一輛班車,到達董家河的時候是不到八點,下了車就急匆匆趕到街道南邊的茶山,看到幾個婦女在采茶,年齡大約在五十左右,我爬到山上說明來意,她們說歡迎我加入隊伍,其中一個婦女是茶山的主家,對我非常熱情。
我詢問了一些她家的情況,她介紹說她家一共有18畝茶園,雇了5個采茶工,都是南陽方城人,每一年基本都是這幾個人。
最近情況不好,采茶工鬧著要回家,原因是今年氣溫低、干旱不下雨,茶葉長不上來,人家每天采的少掙不到錢,咱又不敢放人,放走了今年就徹底泡湯了。
為了留住人,前幾天還領她們到附近的靈山、南灣湖等旅游景點轉了一趟。前些年不是這樣,前些年是茶山少、采茶工多,都在街上攬活呢,咱到街上叫人還可以挑挑揀揀,找年輕的、身體結實能干的。
近幾年變了,政府鼓勵發展茶葉生產,茶山多了,采茶工反而少了……眼前最關鍵的是盼望老天爺趕快下雨,下了雨茶葉才能長得快,采茶工能采到茶才能留住人,我們才能有收成。
我是第一次采茶,需要邊采邊學,想不到采茶有那么多講究:第一,采的茶葉要求細嫩,采一芽一葉或一個單芽(又稱純芽或芽頭),茶青從萌芽到采摘,時間控制在48個小時,確保茶葉的嫩度。有一句話叫“早采一天是寶、晚采一天是草”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無芽茶青不采,茶樹在營養充足的情況下會萌發茶芽,而在營養條件不好或環境不好的情況下,會直接生長出葉片。
一般來說,營養豐富的茶芽香度更高,口感更純正,外形也更美觀。要求采純芽、一芽一葉,甚至一芽兩葉,而不采無芽的葉片。
第三,老葉,小腳葉不采。老葉是已經生長很長時間的大青葉,小腳葉為茶芽萌發是保護茶芽的外面的一層小的包葉片。
第四,陰雨天不采。陰雨天采的茶因為空氣濕度太多,制成的干茶顏色易偏黑,同時陰雨天采的茶香度和口感都不足。
第五,采后避光、即刻加工。否則,茶青容易發蔫,也會影響口感和滋味。
采了一會功夫,我就感覺腰酸腿疼、手指發麻,嘆息采茶不易。
主家說:“你還是沒有干過,干習慣就好了,我們一天干十幾個小時,一斤濕茶上萬個芽頭,一天采兩斤濕茶需要彎腰上萬次,手都磨出了繭子;”
“炒茶也不容易,也是個辛苦活,不但要有技術,還要能吃苦,手在熱鐵鍋里不停地揉捻,像練鐵砂掌……”
主家一席話讓我感受到了“誰知杯中茶,片片皆辛苦”,也羞愧自己以前的無知和幼稚。
我們邊采邊聊,到了十點多,想不到老天長眼、天降祥雨,而且越下越大,無法繼續采摘,我們就一起回到她家。
她家在山下,午飯她做了四菜一湯、兩葷兩素,酒茶招待,大家興高采烈,喜悅之情難以言表;席間主家不斷地給我敬酒,說我是貴人,說我來了、雨也跟著來了,雨是我帶來的;有了這場雨,今年又將有個好收成。
屋外,春雨聲淅淅瀝瀝,像極了一首悅耳的田園交響曲,讓我陶醉和欣喜,感到有一股濃濃的茶香撲鼻而來……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