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iv id="ekwzd"></div>
      <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em id="ekwzd"><ol id="ekwzd"></ol></em>

              1.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div id="ekwzd"></div>
                1. <em id="ekwzd"></em>
                2. <em id="ekwzd"><label id="ekwzd"><form id="ekwzd"></form></label></em>
                3. 豎中指的來歷與詳解(你知道“豎中指”手勢的由來嗎?)

                    手勢是人類最早使用的,而且至今仍被廣泛運用的一種交際工具,我們每天都在不知不覺地使用大量手勢,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習以為常的手勢在歷史上到底是怎么來的?有什么不為人知的故事嗎?

                    其實大多數的手勢標志的含義,比我們認知的要深得多。

                    一、“OK”手勢

                    比方說最簡單的“OK”手勢,“OK”本是西方人的口頭禪,如今也變成了咱們中國人的日常用語,“OK”也可以寫成“okey”,發音不變,也是除了“YES”“NO”以外在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英文單詞了。因為“OK”這個手勢跟英文的“OK”這兩個英文字母非常像,所以這個手勢就被發明出來,沿用至今。

                    但是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是不能夠亂用“OK”這個手勢的,你以為是”歐了“的意思,人家就覺得你是鄙視他,揍你沒商量。比方說,在法國“OK”的手勢表示微不足道或一錢不值;在土耳其,突尼斯,俄羅斯,希臘和意大利的薩丁島“OK”手勢,這是一種令人厭惡的污穢手勢;在德國和巴西的某些地方表示,人體上非常隱蔽的孔,比如說肛門;在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這個手勢,被認為是非常粗魯、沒有教養的姿態,所以請慎重使用,否則沒有朋友。

                    二、“V”字手勢

                    “V”字手勢

                    據史料記載,早在1337年,當年曠日持久的英法百年戰爭當中,英軍士兵就已經用上了“V”字手勢。這場戰爭爆發的原因錯綜復雜,反正就是為了爭地盤、爭王位、爭財富,包含著國家的這種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系等各種因素。盡管通常認為百年戰爭始于1337年終于1453年,但在此前,英國和法國早已經累積多年恩,新仇舊怨一塊兒算,這是人類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大戰。

                    百年的英法戰爭有很多場戰役,我們今天重點講的是阿金庫爾戰役。在1415年8月,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五世整點軍馬,親自率領大軍渡過英吉利海峽向法軍發起進攻,但沒想到剛開戰的時候,軍隊里就爆發了痢疾,減員嚴重。亨利五世率軍沿著塞納河北上,意圖深入法國腹地攻占戰略要地某港口,這是一場風險極大的軍事冒險行動,搞不好可能會全軍覆沒。可是亨利五世不管,率軍前進,于是大軍艱難地走了兩個多月,當疲憊不堪的英軍抵達阿金庫爾森林附近時,他們發現法國軍隊早就磨刀霍霍,嚴陣以待,等候多時,決戰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從當時雙方兵力來分析,法軍是有3.6萬人,其中7000位弓弩手,1.1萬名騎兵,1.8萬名重甲騎兵和輕裝步兵,而英王帶領的入侵者只有5900人,包括了900位徒步騎士和5000位長弓手。我們掰掰手指算算就知道,法軍那占有絕對優勢,更何況英軍是遠道而來,士氣低落,法軍是以逸待勞,所以法軍的勝率是非常非常高的。

                    還有一點,就是法國的軍隊當中,有相當多的貴族,而英軍的人數相對較少,長弓手的比例比較高,但是長弓手裝備簡陋,跟法軍的騎士全身甲胄,威風凌凌沒法比,啥防護也沒有,寒磣的要命。因為外國人打仗跟咱們中國人不一樣,外國人打仗都需要自備裝備,英軍中的長弓手很多都是貧民出生,身份卑微哪有錢去給自己添置好的裝備呢。

                    所以當戰役打響前,法國這些貴族老爺們就放出狠話說,你們英軍不是弓箭手多嗎?等我們把你們都俘虜了,把你們的弓箭手常用拉弓的食指和中指全剁嘍,讓你們一輩子都不能拉弓射箭。咱們中國有句老話叫做“驕兵必敗”,所以在戰役打響之后,過度輕敵的法國貴族們組成的騎士方隊根本不管其他本方的參戰部隊率先發動進攻,這就擾亂了法軍的隊形。要知道,那個時候打仗要求紀律性,要求軍陣對戰的集體協同作戰能力,法軍就先犯了兵家大忌。

                    英軍數量你別看很少,大部分還只是長弓手,可是英國的這位國王亨利五世指揮水平絕佳,不知道他沒看過《孫子兵法》,孫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可見地形對作戰的重要性。亨利五世他前期是仔細地考察了阿金庫爾森林的地形,他看法軍一味的往前沖,那索性就把他們引入到一條狹長的地帶。果真,法軍求勝心切,結果整支軍隊幾萬人全都沖進了狹小的包圍圈,這下可壞了,隊形全散。就在這個時候,一聲“嗡嗡”的號角聲響起,英軍牢牢的把進口綁緊,居高臨下,長弓手們是拉弓射箭,毫不留情,利箭向雨點般射進法軍士兵的身體里,頓時戰場上哀嚎遍野,法軍潰不成軍,死傷慘重。

                    此戰,英軍以少勝多,奇跡的擊敗了法軍,法軍優勢占盡,沒有想到竟然恥辱的慘敗,傷亡1.8萬人,幾乎一半人見了上帝,包括高傲的5000名貴族,而英軍則只傷亡了幾百人!

                    當成群的法軍俘虜經過英軍弓箭手們面前的時候,長弓手們是開懷大笑,紛紛舉起自己的食指和中指向法軍展示手指仍然完好,嘲諷他們的慘敗,這也是當年的微軟熱門游戲《帝國時代》英格蘭的特殊兵種是長弓手的原因。

                    這就是“V”字手勢表示勝利的歷史由來,不過請注意,比劃“V”字手勢的時候,一定不能手背朝外,因為手背向外的“V”字手勢表示見鬼去,手心向外的“V”字手勢才表示勝利,所以你一定要告訴身邊人,以后在表示勝利的時候,千萬別搞反了,那就尷尬了。

                    三、比中指手勢

                    說到比中指這個手勢,我們還得再回到剛才講到的著名的阿金庫爾戰役,這一戰法國元氣大傷,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直到很多很多年之后的1427年的奧爾良之戰,在圣女貞德的帶領下,法國軍隊終于一血前恥,大敗英軍,這一次戰爭也是百年戰爭的重大轉折點。一直到了1453年,英國人開始在法國大陸節節敗退,到最后英軍最終投降,從此退居英倫三島,失去了所有大陸的據點。

                    經過了100多年時間,法國也終于贏回了主權,想當年英軍的長弓手讓法軍傷亡慘重,聞之色變,所以,法軍曾經發誓,若終有一日取得勝利,咱就直接硬生生地掰斷他們的手指。但是真的等到勝利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法王命令一定要好生對待,不可虐囚,法軍也就沒有把英軍弓箭手的手指都給掰折了。在臨撤退的時候,英軍雖然敗了,但還是驕傲地高昂著頭撤離的,還不忘對當時的法軍伸出拉弓的中指來炫耀自己的手指還在,當時的法軍很受侮辱,后來,比中指這一侮辱性的手勢就一直流傳開來了。

                    本文地址:

                  (0)
                  上一篇 2021年3月26日 10:41
                  下一篇 2021年3月26日 10:42

                  相關推薦

                  返回頂部

                  1. <div id="ekwzd"></div>
                    <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em id="ekwzd"><ol id="ekwzd"></ol></em>

                            1.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div id="ekwzd"></div>
                              1. <em id="ekwzd"></em>
                              2. <em id="ekwzd"><label id="ekwzd"><form id="ekwzd"></form></label></em>
                              3. 欧美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