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iv id="ekwzd"></div>
      <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em id="ekwzd"><ol id="ekwzd"></ol></em>

              1.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div id="ekwzd"></div>
                1. <em id="ekwzd"></em>
                2. <em id="ekwzd"><label id="ekwzd"><form id="ekwzd"></form></label></em>
                3. 彗星是什么(彗星是什么,為何成為了“掃把星”?)

                    很多人都感慨,2020年的上半年,啥也沒干,凈見證歷史了!對于天文觀測愛好者來說,也是這樣,上半年原本會出現的ATLAS和SWAN彗星紛紛“放了地球鴿子”。

                    好在不久,我們將迎來今年第一顆適合觀測的彗星,C/2020 F3 NEOWISE彗星,而且它的亮度很快就能達到0等。屆時,北半球的觀測者可以在7月的夜空里輕松地看到它(日出前約半小時從東北方向升起,日落后則出現在西方低空)。

                    △C/2020 F3 NEOWISE彗星(2020年7月7日凌晨 Steed攝于北京門頭溝東靈山 圖片來源: 微博@ “Steed的圍脖”)

                    但是,對于不少非天文愛好者來說,一點都不期待彗星的到來,畢竟它還有個“掃把星”的外號。那么,彗星為何會有“掃把星”這樣一個意味著不祥的稱號呢?

                    這還要從古人對彗星的發現與記錄說起。

                    △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拍攝到的C/2020 F3 NEOWISE彗星(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NASA)宇航員Bob Behnken 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宇航員 Ivan Vagner分享)

                    在古代,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對于星空都有一套獨自的解讀方法。但他們似乎都不約而同地將彗星視作“不祥”的征兆。

                    中國古人認為彗星出現,是非常嚴重的災變,它會導致帝王的死亡、喪失帝位,甚至國家的滅亡。而且彗星與日月食等其他天象不同,它無法采取措施進行禳災救助。

                    此外,不同形態和名稱的彗星有著不同的預示意義,《開元占經》中援引戰國時期天文學家石申的話,認為“一名孛星,二名拂星,三名掃星,四名彗星。其狀不同,為殃如一,其出不過三月,必有破國、亂君、伏死其辜,余殃不盡,當為饑、旱、疾疫之災。其星日行一尺,二十日而入,此彗星之行也。”石申將彗星分為孛、拂、掃、彗四類,但不論是哪一類,都預示著災害即將發生。

                    彗星的出現,總是有著星空背景作為依托。也就是說,彗星總是出現在不同的星官位置中。這也為形成不同的占辭提供了依據,所以在中國古代的彗星占中,幾乎彗星每經過一個星座,都有一套相應的星占解釋。對帝王來說,北斗是最為重要的星官,是帝王的象征。《黃帝占》就說:“彗星出北斗,長可八九尺,天下更政易王。” 當象征人君之象的北斗受到彗星侵犯時,就相當于更嚴重的災害將降臨。所以彗星犯北斗,天下就要易主。

                    △《通志天文秘略》“彗星入北斗”和“彗星犯月”(明代欽天監選擇坊戈永期繪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圖書館)

                    下圖描繪了1556年的彗星,可以看到,天空中的彗星十分耀眼,然而,就在這年的五月,君士坦丁堡發生了大地震,所以圖中繪有地震發生時,人們四處奔走逃難的場景。這幅畫將此次大地震與彗星的出現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碰巧的是,就在同一年,在中國的華縣也發生了一次特大地震,史稱“嘉靖關中大地震”,這次地震傷亡人數達到八十萬,是人類歷史上記載的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

                    △一幅描述彗星的歐洲版畫(圖片來源: 作者供圖)

                    那么彗星究竟是什么,它又為何成為了“掃把星”呢?

                    彗星是太陽系中一種云霧狀的小天體,分為彗核、彗發、彗尾三個部分。彗核是中央比較明亮的部分,它實際上是由石塊、塵埃、甲烷、氨所組成。它體積不大,一般和地球上的小山差不多,是個名副其實的“臟雪球”。當彗星這個臟雪球飛向太陽時,由于太陽風的作用,彗星表面的冰會蒸發成氣體,與塵埃粒子一起同繞彗核形成云霧狀的彗發,它與彗核合稱彗頭。彗發又散射陽光,便形成了閃爍著淡光的彗尾,彗尾只是很稀薄的氣體和塵埃,一般總是朝著背離太陽的方向延伸,有時尾巴會分叉變成兩條以上。

                    與古代西方長期以來都將彗星當作一種大氣現象不同,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們很早就認識到彗星是一種比較奇特的天體,并且還給不同外觀的彗星起了不同的名字,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彗”。在漢語中,“彗”字本義就是掃帚,《說文解字》有“掃竹也”,《廣韻》作“帚也”。當彗星飛過天際,拖曳長長的尾巴,就像平時使用的掃帚一樣。“彗”字和彗星的特征非常契合,也十分的形象,因此人們有時也稱其為“掃把星”。

                    △甲骨文中的“彗”字(圖片來源: 作者供圖)

                    由于大多數彗星并不是周期性彗星,它們只是“匆匆過客”,在繞太陽轉一個彎后,就再也有去無回了,所以人們常把彗星稱為太陽系里的“流浪者”。而且彗星的運行軌道極不穩定,當它經過較大行星的附近,就會受到行星引力的影響,運動速度和方向便會發生改變,所以行蹤也非常詭異。

                    1682年8月,一顆明亮的彗星拖著長尾巴橫空出世,當時26歲的英國天文學家哈雷(Edmond Halley,1656-1742年)通過對它進行跟蹤觀測研究得出預言,這是一顆周期約為76年的彗星,所以它將在1758年年底或1759年年初會再次出現。哈雷去世16年后,他的預言果然應驗,為了紀念哈雷的貢獻,人們以他的名字命名這顆彗星,這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

                    其實,早在哈雷之前,古代的不同文明都曾對這顆彗星有著非常詳細的記載,只不過當時的人們并沒有認識到它們是同一顆彗星,沒有像哈雷那樣從中探尋其科學規律。

                    △巴比倫泥版中對哈雷彗星的記載。這塊使用楔形文字書寫的泥版,記錄了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63年之間的天象,其中包括一次哈雷彗星出現和消失的記載,觀測日期大約在公元前164年9月22日至28日(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在司馬遷《史記·秦始皇帝紀》中曾記載有一次哈雷彗星,其中提到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將軍驁[ào]死。以攻龍、孤、慶都,還兵攻汲。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他們將這次哈雷彗星的出現,與大將蒙驁和夏太后的死亡聯系了起來。

                    △《史記·秦始皇帝紀》中對哈雷彗星的記載(圖片來源: 作者供圖)

                    行蹤不定的彗星在空中不時地來回游蕩,被古人看作為詭譎的異常天象。加之彗星的形態外觀、出現的位置都各不相同,恰好滿足了星占學對異常現象進行多樣性解釋的需求,成為了難得的占卜對象,彗星也就成為了一種不祥的征兆。

                    《左傳》有記載“有星孛入于北斗,周內史叔服曰,不出七年,宋、齊、晉之君,皆將死亂。”就是說在公元前613年,有一顆彗星出現在了北斗的位置,內史叔服便預言,在七年以內,宋、齊、晉三國的國君,都將死于混亂之中,其后果然應驗了。當然,由于當時諸侯國眾多,星占家總是能找到相應的應驗事件,來回應當初的預言。

                    本文地址:

                  (0)
                  上一篇 2021年3月24日 16:24
                  下一篇 2021年3月24日 16:24

                  相關推薦

                  返回頂部

                  1. <div id="ekwzd"></div>
                    <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em id="ekwzd"><ol id="ekwzd"></ol></em>

                            1.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div id="ekwzd"></div>
                              1. <em id="ekwzd"></em>
                              2. <em id="ekwzd"><label id="ekwzd"><form id="ekwzd"></form></label></em>
                              3. 欧美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