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到了關鍵時期,除了減少外出、出門戴口罩、勤洗手之外,還要對經常使用的東西多消毒,比如手機屏幕、電腦鍵盤、門把手、水龍頭、鑰匙等等。它們有可能造成病毒間接傳播。
“消毒”這個詞經常在生活中聽到,那么,究竟什么是消毒?
● 消毒與滅菌 ●
消毒是指利用化學藥品或其他方法消滅大部分微生物,使常見的病原微生物數目減少到安全的水平。但是會有細菌孢子、濾過性病毒、結核桿菌及真菌等無法完全殺滅。如果要追求徹底消滅任何形式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孢子、芽孢等),那就是“滅菌”了,需要使用高溫、高壓、放射線輻照等方法 [1]。
高壓蒸汽滅菌鍋
從消毒的定義就知道,可以用于消毒的化學藥品大都是具有一定危險性的,不然怎么能用來殺滅病原體呢?常見的消毒藥品有75%醫用酒精、84消毒液、碘伏、對氯間二甲苯酚(具有殺菌功能的洗手液就含有它)等。
常用的就是75%醫用酒精和84消毒液了。下面就主要介紹一下這兩種消毒劑。
● 醫用酒精 ●
我們都知道,乙醇可以和水任意比互溶,而消毒用的75%醫用酒精中乙醇的體積分數是75%。那么為什么就要75%濃度的酒精,其他濃度的酒精難道不行嗎?這就要從乙醇消毒的機制講起。
乙醇主要通過兩種機制殺死細菌:蛋白質變性和溶解脂質膜[2]。從這點看,酒精濃度貌似越高越好。但是高濃度的酒精具有很高的滲透壓,吸水性強,會使細菌的細胞壁快速脫水而凝固,形成一層堅固的包膜,阻止了酒精進入細菌內部,影響了酒精的殺菌能力。而濃度為75%左右的酒精不會使細菌表面快速凝固,使得酒精能不斷向細菌內部滲入,進而使內部的蛋白質變性,最終殺死細菌。經過實驗總結,消毒用的酒精最佳的濃度是70~75%。
病毒具有核衣殼結構:遺傳物質位于病毒的內部,組成病毒的核心;而蛋白質則圍繞在遺傳物質的外側,形成衣殼。稍復雜一些的病毒的外側還有著由脂質和糖蛋白組成的包膜。包膜的主要功能是維護病毒結構的完整性,并參與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過程 [3]。而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就具有包膜,酒精可以破壞其脂質分子包膜并使蛋白質變性,因此75%醫用酒精可以用于殺滅新型冠狀病毒。
正確使用酒精的方式是擦拭。就像醫院里面那樣,用無菌棉球沾取醫用酒精在物體表面擦拭一段時間。千萬不能為了省事兒或者想著“擴大打擊面”,向空氣中噴灑醫用酒精,不僅沒效果,并且還非常危險。
我們都知道酒精可以用作燃料,有乙醇汽油、燒烤時用的固體酒精等產品。那么來看一下一些常見燃料的爆炸限度,從中就可以知道在空氣中噴灑酒精有多么危險。
常見燃料的爆炸限度 [4]
閃點指的是揮發性物質所揮發出的氣體與火源接觸下會閃出火花(短暫)的最低溫度。當處于閃點溫度時,把火源撤除,揮發出的氣體就無法繼續燃燒;如果低于閃點溫度,就算有火源存在,也不會閃火;因為氣體沒有揮發性一說,所以也就沒有閃點。
閃點低的燃料容易點燃,也容易引起火災。乙醇的閃點是12.8℃,比柴油的閃點都低。75%的酒精因為含有水的緣故,它的閃點約為22℃ [5],接近室溫。所以使用醫用酒精擦拭物體都應該小心,避免火源引燃酒精,更別說將酒精直接向房間內噴灑,要知道乙醇的最小爆炸限度是3%,比氫氣的最小爆炸限度都小。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