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是什么樂器(箜篌這是什么神仙樂器?)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輕撥琴弦,清靈的意境與韻味令人印象深刻。箜篌之美,只聽一次便會愛上,一種用言語說不清道不盡的著迷。
箜篌是中國古代傳統彈弦樂器又稱撥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在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
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從十四世紀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臥箜篌
與琴瑟相似,但有品,是中國的傳統樂器,盛行于漢至隋唐,至宋代后失傳,只在少數壁畫中可得見。但臥箜篌在朝鮮卻得以傳承,經過歷代的流傳和改進成為今日的玄琴。
豎箜篌
豎箜篌狀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鳴槽,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音箱多是皮革制成,張著20多條弦,豎抱于懷,從兩面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時彈奏,因此唐代人稱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記載:“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于懷中,而兩手齊奏,俗謂‘擘箜篌’”。
鳳首箜篌
“龍身鳳形,連翻窈窕,纓以金彩,絡以翠藻”。鳳首箜篌形制與豎箜篌相近,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曲頸項端雕有鳳頭,正如《樂唐書》所載:鳳首箜篌,有項如軫,杜佑《通典》:鳳首箜篌,頭有軫。有軫或無軫的圖像在敦煌壁書中均有所見。在國內,鳳首箜篌在明代后失傳。
外形
豎琴單排弦、箜篌雙排弦;
豎琴長匣形共鳴箱,箜篌琵琶形共鳴箱;
豎琴共鳴箱側面光禿,箜篌共鳴箱的左右兩面各有一行雁柱:
豎琴琴柱是圓柱,箜篌琴柱一般是方柱。
另外作為一種裝飾,琴柱頂端有鳳凰首的一定是箜篌。豎琴的共鳴箱是窄梯形的,邊緣比較直,而且弦的下端直接連在共鳴箱的斜面上而箜篌的雙面琵琶形共鳴箱要更大一些,側面是垂直的,弦壓過雁柱連接在共鳴箱下端。
音色
豎琴的聲音好像是從水下發出的,整塊水吸收了一些散射的能量,比較清純、柔和、穩定;箜篌的聲音好像是從透明的水上發出的,連水面也在微微的震動,比較清亮、浮泛、飄忽。對比之下,豎琴更醇厚悠遠,更容易融合,溶溶如荷塘綠水之夜;箜篌更清越空靈,更鮮明,冷冷似雪山清泉之聲。
你喜歡箜篌的音色嗎?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