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識別制度(患者身份識別錯誤怎么辦?)案例:
某醫院急診科,救護車一下接回兩個車禍傷患者,皆為男性,都是急危重傷患,一個頭部顱腦損傷,另一個意識模糊,處于失血性休克狀態,不能準確提供性別和年齡。
兩名危重患者同時進行搶救,科室值班的醫護人員全部上陣,立即開放綠色生命通道。即使來一個“外援”,搶救人力還是捉襟見肘,人力不足,護士長急忙向護理部求援,護理部給急診科調來一個應急護士。
即使這樣,還是忙中出錯,這名應急護士忙亂之下,采血時出錯,給顱腦損傷的患者采了兩次血,延誤了失血性休克需要緊急備血患者的搶救時間!
解答
那么,話題來了!
患者身份識別出錯,怎么辦?
患者身份識別錯誤是指在診療護理過程中,未能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和身份識別制度,導致沒能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
如果科室病人較少,搶救不多,那么,像上述話題中的這種情景,就極少出現。
患者身份識別錯誤,往往發生在這種病人多,搶救任務重,護士少的緊急時刻。患者身份識別出現錯誤,后果很嚴重。
可以想象:一旦出現患者身份上班錯誤,不是出現醫療護理差錯,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負擔,威脅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可能造成嚴重后果,容易發生醫療糾紛,甚至會釀成不同程度的醫療事故。
分析:
危險因素主要有患者因素和醫護人員因素兩種。
患者因素:
1. 患者屬于“無名氏”患者范疇。
2. 患者不能配合醫護人員進行身份核對 患者病情危重,不能有效配合護理人員的身份核對工作。
3. 醫護人員未能給患者正確佩戴和使用腕帶。
醫護人員因素:
1.不能僅以房間號或床號作為唯一識別患者身份的方法,應使用兩種以上患者識別方法。
2.對昏迷、譫妄、嗜睡等意識障礙、無自主行為能力及危重患者,溝通障礙患者未能使用“腕帶”作為識別標識或核對不認真,或給上述患者的“腕帶”佩戴錯誤,或在進行各項診療操作前沒有認真核對患者腕帶信息,發生身份識別錯誤。
3.腕帶信息錄入不準確、不及時,護士在接診入院患者時未能與家屬認真核對患者腕帶信息,并予以佩戴。
4、護理人員進行診療護理時核對不仔細。
5.患者身份識別程序不正確、不嚴格,導致患者身份識別錯誤。
圖文無關
防范措施:
嚴格執行護理核心制度——患者身份識別制度和程序。
各科室要嚴格落實患者識別措施,轉科交接程序,并記錄。尤其是急診科、手術室、重癥醫學科、產房、新生兒科、兒科、專科監護室等重點科室,更要加強監管,急危重癥患者手術前或進入監護室前,必須完成腕帶信息的填寫與核對。
如何正確識別患者身份?
很簡單,詳見護理核心制度——《患者身份識別制度》,但真要執行落實起來,說易行難!
一、《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1.護理人員在診療、護理活動中,應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查對時至少同時使用兩種查對方式、兩個查對項目,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和治療。
2.對住院患者查對方式包括:查看床頭牌信息/腕帶信息、護患雙核對;必須查對項目包括姓名和住院號,禁止以房間、床號、條碼掃描作為識別患者的唯一依據。對門診患者查對方式包括:查看門診病歷、護患雙核對;必須查對項目包括姓名、門診(ID)號。其他查對項目包括性別和出生日期等。
3.進行護患雙核對時,對意識清醒、無語言交流障礙的患者讓患者陳述本人姓名,護士確認;對新生兒、意識不清、語言交流障礙等原因無法陳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員陳述患者姓名,護士確認。
4.新生兒、手術、特級護理、意識不清、無名患者、語言交流障礙等重點患者需使用“腕帶”,并嚴格執行“腕帶使用制度”。
5.患者轉科交接時,交接雙方與患者或陪同人員共同確認患者身份,并做好交接登記。
二、患者身份識別程序
1.清醒患者。操作前查看患者床頭卡片(查對床號、姓名、性別),詢問患者姓名與其確認身份,無誤之后,再執行下一步的操作。
2.手術患者需在術前由病房護士為其佩戴腕帶,應清晰、準確填寫腕帶信息,禁止涂改,須經雙人核對腕帶信息與患者相符后方可為患者佩戴。手術當日接患者時再次核對患者身份,進入手術間巡回護士核對患者身份,術前麻醉師、主刀醫師及巡回護士共同核對患者身份,術中執行操作前通過腕帶核對患者信息確認身份,術后與病房護士核對信息后交接,麻醉清醒后由病房護士核對取下。
3.對昏迷、譫妄、嗜睡等意識障礙、無自主行為能力、新生兒、手術及危重患者。評估患者病情,執行腕帶識別制度,填寫患者信息,家屬確認雙人核對簽名,執行各項治療護理前核對腕帶信息。
接診、搶救“無名氏”患者,如何進行身份識別?
上述案例中,醫護人員就是因為接診了“無名氏”急危重傷患惹的禍!
無名患者身份標識及查對方法:
(1)護士接診無名患者時,暫時用“無名氏”替代姓名,如遇多名無名氏患者就診,在無名氏后按1.2.3……編號,如無名氏1、無名氏2等。
(2)在腕帶姓名處填寫“無名氏加編號”,在腕帶右下角空白處填寫無名氏“來源地”,其它信息如實填寫,雙人核對無誤后為患者佩戴腕帶,待患者身份明確后,更換標有患者確切信息的腕帶。
(3)患者入院信息、腕帶、病歷記錄、搶救記錄、處方及各類申請單上的各項信息保持一致。
(4)查對項目包括:床號(門診患者無)、無名氏加編號、住院號/門診(ID)號、性別、來源地。
患者身份識別出現錯誤,還能怎么辦?
不要慌亂,發生了患者身份識別錯誤事件,立即啟動患者身份識別出現錯誤應急預案:
1.一旦發生患者身份識別錯誤,立即停止當前操作,通知醫生及護士長,采取補救措施。
2.如果發生用藥錯誤,立即停止用藥,遵醫囑給予對癥處理,備齊搶救用物,必要時配合醫生搶救。保留殘留尿液和給藥裝置。其他情況,參照此法應對。
3.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記錄患者生命體征、一般情況及搶救過程。
4.科室按護理不良事件進行上報并填寫護理不良事件報告表。
5.科室組織相關人員查找、分析患者身份識別錯誤的原因,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進行整改。
總之,患者身份識別制度、腕帶制度是保障患者身份識別正確與否的正確措施,在患者身份識別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醫護人員要嚴格執行,確保患者身份正確,確保患者生命安全和醫療安全。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