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還多少人記得半個月前在抖音被刷屏的“新女駙馬小姐姐”。在當時幾乎所有拍攝這幾個在杭州宋城大劇院表演的小姐姐,然后再加上一段《新女駙馬經典選段》的配樂,都能獲得相當不俗的點擊。
然而當粉絲千里迢迢趕到現場的時候,卻發現小姐姐唱的其實是越劇《梁祝》的《十八相送》選段,根本不是黃梅戲的《新女駙馬》。而后在各種評論區,湖北和安徽兩地的則為黃梅戲到底是湖北的,還是安徽而吵的不可開交,所以今天,我們就簡單來聊一聊我國的“五大戲曲劇種”,給大家做一個最簡單的介紹和科普。
關于《黃梅戲》,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天仙配》中的“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和《新女駙馬》的“敢問工資在何方(誤)”了。
其實根本不需要爭吵,黃梅戲既然叫做黃梅戲,就是因為其大約于唐朝起源于湖北黃梅縣,因此為名“黃梅戲”。根據歷史記載,黃梅戲原本是黃梅縣的采茶歌,來源于多云山區和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調,經歷元末到明清,并在道光年間形成比較成熟的黃梅調。
由于黃梅本身地處鄂皖贛三省交界之處,南臨長江黃金水道,扼八方之要衢,自古便有“鄂東門戶”之稱,這給黃梅戲的傳播形成了最天然的有利條件。而我們現在說的安慶黃梅戲,則是因為民國期間黃梅戲的其中一支轉移到安徽懷寧縣,在這里生根發芽,繼而生長壯大才產生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黃梅戲”。
不過呢,這里其實有一個頗為尷尬的事情。按理說,沒有湖北的黃梅,就沒有安慶發揚光大的黃梅戲,但是如果沒有安慶的助攻,黃梅戲也坐不上“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的位置。然而,由于發源地還是在湖北,所以關于黃梅戲的一切文化頭銜,不管是省級還是國家級的,就都被黃梅給占了。
作為“五大戲曲劇種”之首和國劇,許多人并不知道京劇的歷史是五大劇種中最短的,從形成到現在不過短短200余年的時間,而它更是在機緣巧合下才誕生的劇種。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京劇的前身是徽劇。和前文提及的黃梅戲發揚壯大在安徽安慶一樣,其實道光年間的安慶市懷寧縣石牌鎮是當時中國的戲曲中心,這里不僅有著800多處戲劇舞臺,更有無數戲班入駐,故而有:
“無石不成班”之說。
公元1790年,恰逢乾隆八十大壽,全國各地的達官顯貴都在忙碌張羅著如何給乾隆慶生。而在揚州販鹽的安徽商人江鶴亭則別出心裁的把一個名叫做“三慶班”的徽戲戲班子帶到了北京。不想徽劇在北京“一戰成名”,隨后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相繼殺入北京,并稱雄于京華的劇壇,史稱:“四大徽班進京”。
除了徽劇以外,當時的京城流行的還有湖北漢劇(調)以及西北秦腔,從道光到咸豐,這些劇種在京城的舞臺上大放異彩,于是逐漸有伶人將其全部糅合在一起,又借鑒昆曲而最終形成京劇。當時的晚清畫師沈蓉圃根據1860-1890年間京劇舞臺上最為光鮮的十三位演員所飾演的形象創造出《同光名伶十三絕》,則標志著京劇正式進入成熟。
之后經過民國的發展,京劇逐于建國早期成為當之無愧的國劇。所以說京劇之所以被稱為國劇,并不是因為其產生于京城,而是其博采眾長。
相對于京劇的復雜,越劇就簡單多了。越劇起源于1852年上下的浙江紹興嵊縣西鄉馬塘村農民金其柄創作的“落地唱書”,通俗講就是一種流行于當地的“草班說唱”。而到了1906年的3月27日,落地唱書藝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采用最簡陋的草臺班子在當地登臺試演,并得到大家的肯定。由此這天又叫做越劇誕生日,初定名“小歌班”。
之后,在機緣巧合下,“小歌班”逐到當時繁華的上海灘進行表演,由于上海灘浙商眾多,代表浙江本地戲曲的小歌班也開始固定了下來。
到了民國中后期,當時的小歌班在上海灘已經擁有新劇目400余個,再加上巨大的在滬浙江群眾基礎,小歌班在上海灘的風頭一時無兩(那會其實剛好京劇在北京風靡)。之后,隨著小歌班的發展,又因為其來自浙江,浙江古又稱越,于是許多戲班開始改名叫做越劇。
其實由于我自己是浙江人,相對于其他戲種,對越劇的感情算是最深。特別是越劇婉轉的唱腔和淡雅的妝容,是和京劇的大開大合完全不一樣的體驗。如果京劇里有著北方的敞亮和豪邁,那么越劇就是江南水鄉,吳儂軟語最佳的寫照。
評劇了解的人可能不多,其實它的前身就是19世紀末河北唐山一帶的“蓮花落“,同樣是一種民間的說唱藝術。
與其他戲種略有不同的是,當時的“蓮花落”主要是赤貧人群到各處賣藝討錢所使用的一種方式,所以早期多為自打自唱或者二人演唱模式就行表演,并且受當時南下的東北二人轉影響也非常深遠。
而之后評劇的真正興起,則要到建國之后了。評劇戲團在全國各地到處開花,而后電視節目的興起,使得原本貼近生活的評劇有了更加長遠的發展。
顧名思義,豫劇起源于河南,是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其最早的興起時間應該是明朝中后期,當時河南流行的民歌和小調,之后吸收中原地界的其他表演形式,比如說秦腔、蒲州梆子等逐漸形成了河南自己的梆子戲。
是的,豫劇的本來面目,其實就是河南的梆子戲。但是當時梆子戲是一個非常龐大和復雜的體系,所以當1924年王義成第一次提出豫劇之名的時候,豫劇是對河南各種梆子戲的總稱。這同時也導致了豫劇非常復雜和不一。
不過豫劇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它是唯一一個在抗戰時期走入巔峰期,并火遍大江南北的劇種。也許這跟豫劇的貼地氣,并且適合表演抗戰曲目有關吧。
其實五大戲種真正成型并進行傳播的時間都不算太久,也不過兩三百時間,這是許多人沒有想到的,但是在這集大成的五大戲種后面,是對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漢文化的融合和再演化。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