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觀后感(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后感)故事講述1937年的南京,日軍殘暴,滿目瘡痍,但一個西方教堂暫時還是一方凈土,躲避了金陵女大學生13名,然而在戰亂中突然沖進來了13個躲避戰火的秦淮河上的風塵女子。她們共同面對有史以來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的故事,結果竟然是那13個最“下賤”的女子成了保女學生們的英雄。妓女們們身披唱詩袍,懷揣玻璃碎片,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學生參加日本人的圣誕慶祝會,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
看完電影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在網上查資料,尋找真實故事的原樣,尋找最后的結局,
13名妓女在那場“赴約”后全部送去了當慰安婦,悲慘的活著,最后12名妓女全部死去了,有的是自殺,有的是生病,有的是感染病,只有玉墨逃出來了,她是把自己毀容而逃出來的,我不敢想象她是經歷了什么樣的殘酷對待,才如此對待自己。不忍去想他們的痛苦,他們的悲慘·····
戰后,在審判的過程中,玉墨出場了,來佐證南京大屠殺強暴婦女的殘暴行為,但是她改名字了,現場被解救的女大學生書娟聽出了她的聲音,問:“你是玉墨”嗎?她說:“誰是玉墨?”然后抬著她那高貴的頭,熟悉的背影離別而去···
面對書娟她沒有道出自己的苦水,承受的委屈,而是選擇了靜默····
一切不愿再提······
重新面對她自己,重新過未來的日子。
在戰爭面前人類的渺小,但是為了國家,為了他人,不屈內心的那份善良,誰都可以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這就是價值觀。
對十三釵的心疼,對十三釵的敬佩,懷著沉重的心情寫下了這篇觀后感。
嚴歌苓曾明確談過《金陵十三釵》的題材來源,一是《魏特琳日記》,《拉貝日記》,二是蔣公轂的《陷京三月記》 。感興趣了解歷史的朋友可以買來看看。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