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傳承到當代,又與國外餐飲碰撞結合,再加上現代作物種類非常豐富,除了常常出現在我們餐桌上的食物,各種稀奇古怪的食品也讓人應接不暇。可以說,沒有吃不到,只有想不到的。
這種豐富程度也常常延伸到古裝影視劇中。電視劇中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場面,不管劇中人物身處唐宋元明清哪個朝代,主角們都統統面對滿桌滿盤的各色菜肴,看的觀眾口水直流,不禁感嘆,古人的伙食還真不錯。但是事情的真相并不是這樣的!
番茄并不是我國的產物,而是由外國引進的,一般認為番茄原產于中美洲和南美洲,最早種植番茄的是秘魯人。番茄原來生長在秘魯的森林里,叫做"狼桃"。由于它艷麗誘人,如同有劇毒的色彩艷麗的蘑菇一樣,人們都怕它有毒,所以只是欣賞它的美麗而"不敢"吃它。其實當時的秘魯人只是吃番茄的葉子,而當時的番茄葉子是含有毒素的,所以導致了很多人中毒,也因此番茄在當時只能是種在花園里的一種欣賞性的植物,而不是食物。
據說十七世紀法國有位畫家曾多次描繪西紅柿,面對這種美麗的果實,他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吃一個,結果發現酸酸甜甜的挺好吃。從此,西方世界知道了西紅柿無毒。據說,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第一個吃西紅柿的人的故事。
明朝中晚期西紅柿經"絲綢之路"由歐洲傳教士引入中國,因色彩嬌艷,開始只是作為觀賞植物種植,并未發現食用價值,晚清朝時期才開始食用。西紅柿在中國普遍推廣食用也是近五六十年的事情,現已成為我們的主要果蔬之一。
張騫(前164-前114)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名人物,生于今陜西漢中,漢武帝時期杰出的外交家、探險家、旅行家,他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看世界的中國人",也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東方的哥倫布"。張騫出使西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他曾先后兩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前139年)帶領100多人從長安出發,匈奴人堂邑父為向導,隊伍西行進入河西走廊時被匈奴抓獲,扣押在匈奴王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長達10年之久,期間張騫拒絕匈奴威逼利誘,持漢節不失,趁匈奴內亂逃走,西行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務,公元前126年回到長安時,100多人的隊伍只剩下張騫和堂邑父兩人。總共歷時13年之久。
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前115年。兩次出使西域,張騫的隊伍到達過車師、烏孫、大宛、康居、月氏、大夏、鄯善(今若羌)、莎車、于闐等十余個西域國家,足跡遍及中亞、西亞及歐洲地區。
西紅柿傳入我國已有三百年歷史。公元1630年,即崇禎年間,明朝一位學者王象晉在《群芳譜》中提到西紅柿,那時叫番茄,西紅柿在我國普遍種植還是近四五十年的事情,現在已遍及祖國各地。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