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防控阻擊戰
在中華大地驟然打響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
數萬中華兒女奔赴武漢
堅守在戰“疫”一線
這些人
是妻子、丈夫、父母、兒女……
是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逆行勇士
一句
“全國人民都在為我們加油
我們沒有理由不往前沖”
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今天起
@軍報記者 編輯部推出
“戰‘疫’一線,那些滾燙的話語”欄目
記錄下逆行勇士們的忠誠和奉獻
01
“挽救生命就是踐行使命”
除夕夜,聽聞抽組醫療隊馳援武漢,趙孝英全身熱血沸騰,主動請戰,奔赴武漢。如今,作為火神山醫院感染一科一病區護士長,趙孝英說:“挽救生命就是踐行使命。”工作間隙趙孝英有時依窗望外。看著安靜的城市,她常常想起家人的詢問:何時返回?她無法回答家人,因為她知道:疫情不息,戰斗不止!
02
“全國人民都在為我們加油,我們沒有理由不往前沖”
在毛洪山的辦公室,一張“病例數據圖表”掛于墻上。疫情警報高懸,戰斗夜以繼日。在湖北省軍區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日程安排具體到每一天、每個時段、每個人。
“必須把每一件防護服、每一只口罩、每一瓶消毒液都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在不停接打的電話里,“立即、馬上、迅速”成為毛洪山口中的“高頻詞”。面對疫情,毛洪山眼神里滿是急迫:“全國人民都在為我們加油,我們沒有理由不往前沖。”
03
“危重癥病人不是靠一個人救活的,是整個團隊一秒秒搶救過來的”
呼叫值班醫生,穿戴防護裝備,跑進病房,投入搶救……爭分奪秒,腳步匆匆,是火神山醫院重癥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的常態。在他看來,緊急搶救呼吸衰竭患者時,就像是百米沖刺,每一秒都生死攸關;等患者一點點恢復生命體征時,又像跑馬拉松,幾天幾個月都要守著。
張西京的團隊中,有呼吸內科、消化內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腎內科、心內科的專家,也有麻醉、血液透析等領域的專家,堪稱軍隊重癥醫學領域的“夢之隊”。
張西京說:“危重癥患者不是靠一個人救活的,是整個團隊一秒秒搶救過來的。”
04
“我必須保證一個都不少地把她們帶回來”
穿了31年軍裝,陳靜本已開始安排起退休后的生活。除夕凌晨4時許,醫院下達命令:1小時內從科里選定10名護士支援武漢。陳靜略微想了想,依次撥打了9個電話,最后一個名額,她留給了自己。從接到命令到入駐醫院,總共不超過48小時,陳靜率領著大多都是“90后”的護士們出征。在疫區,陳靜講起護士們的日常工作時,哽咽著說道:“在別人眼里,她們是白衣天使;在我眼里,她們還是孩子,我必須保證一個都不少地把她們帶回來。”
05
“被患者信任,是我的驕傲”
在火神山醫院,張兵華和戰友們奮戰在抗疫一線,對每一名患者都傾力救治。他常說:“被患者信任,是我的驕傲。”
有位年輕患者,病情好轉了還不見笑容,張兵華詢問得知他的家人都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張兵華又一一詢問姓名,連夜查找治療記錄……第二天,得知家人全部脫離危險,年輕人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
“愛也是可以傳遞的。” 張兵華堅信,醫務人員每一個充滿愛心的眼神,患者們都記在心上。
06
“患者們的出院證明,是對我和戰友最好的鼓勵。”
看著一位位患者治愈出院,聽著一聲聲由衷感謝,這位經常給患者加油鼓勁的火神山醫院的董宇超欣慰地說:“患者們的出院證明,是對我和戰友最好的鼓勵。”
07
“自身防護細節做不好,到我這里絕對過不了關”
15年護理經歷、7年護士長崗位磨煉、2次參加腺病毒防控任務,路美對一線的工作流程很熟悉,但最讓她擔心的還是醫護人員的自身防護。“再洗一遍手”“穿防護服要細心,不要著急”……進入“紅區”前,路美都會認真幫助戰友檢查防護裝備,她時常將這些話掛在嘴邊。她說:“自身防護細節做不好,到我這里絕對過不了關。”
08
“一聲人民軍醫,就得一輩子為人民”
17年前,奮戰在廣東抗擊非典第一線的黃文杰,正值壯年;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發生,黃文杰58歲。進駐火神山醫院后,黃文杰所在團隊既要精心準備接收患者,又要完善病區設施。他帶頭當起了檢修工和清潔工——開關靈不靈、下水道通不通、空調好不好……事無巨細,一一檢查。在戰“疫”一線,黃文杰常說:“一聲人民軍醫,就得一輩子為人民。”
09
“與病魔較量,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自接診首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以來,武警湖北總隊醫院衛生防疫科主治醫師李靖已經在抗疫一線堅守近2個月。從隔離發熱患者到救治確診患者,從普及知識到疫情防控,李靖默默付出、身先士卒,扛起了人民軍醫應有的擔當。
李靖手機里,至今保存著治愈患者沈先生發給他的感謝信息。“李醫生幫我戰勝了病魔,我要盡我所能幫助更多患者。”沈先生的話,讓李靖很是欣慰。談起抗擊疫情的感受,李靖說:“與病魔較量,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戰“疫”一線
一句簡單的話語
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一個個忙碌的身影
是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謝謝你們的付出
愿你們逆行而去
平安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