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貨識貨就怕貨比貨!在一個浮躁的年代,很少人愿意靜下來思考和分析問題,其實,只要稍微有常識的人,愿意比較分析,都能自己找到答案。
2013年以來我國機動車及汽車保有量呈現逐年增長態勢,2019年中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48億輛,已遠超美國。其中汽車保有量達2.6億輛和美國2.78億輛已很接近。而中美兩國的版圖大小也幾乎一致。這就使得和美國比較,可比性很強。
一、先看汽車數量,美國這2.78億億輛車,實際上路的只有2億輛出頭,原因很簡單,美國家庭一家好幾輛車,但不是人人都開車,18歲以下的不開,80歲以上的也基本不開,很多車是備用換得開。所以盡管美國人幾乎人均一輛車,但實際上路的汽車遠遠低于我國(至少比我們少3000萬輛),排污總量顯然也低于我們。
二、再看排污的濃度,我們知道汽車在低檔怠速條件下,污染物排放是正常行駛時的4-8倍。美國領土(937萬平方公里,最新測繪標準美國的陸路國土面積達到了983.4萬平方公里。)和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幾乎一樣大,但美國只有3億人,中國則有13億人,人家人口僅是我們的零頭。而且美國人口地理分布更加均衡,車的散布隨之更加的均衡,所以美國除了極個別大城市外,絕大多數城市堵車的情況相當少見。
在快速行駛狀態下,發動機可以充分燃燒,尾氣污染程度遠較我們為輕。而我們13億人更多的擁擠在中東部狹小地區,人口密度大,車流的密度和交通擁堵指數必然更高(人車搶行矛盾會加劇擁堵),這就使得同樣的一輛汽車,我們的排放量至少在美國3倍以上。假設美國各城市空氣平均PM2.5含量25,那么我們的含量就會達到25X3=75。
?我國人口集中分布在東部
?美國人口均衡分布在全國
三、霧霾分布的一個規律是:城市越大污染越嚴重,城市越小霧霾指數越低(在工業污染排放同等可比條件下)。這是因為城市越大汽車密度越高,擁堵越嚴重,短時間內在城市上空生成和聚集的污染物越多。在污染物陡然增大的情況下,空氣自凈能力必然很差,霧霾就有了更長時間生成和逗留的機會。小城市則相反,車流數量和密度小,排放總量小,空氣自凈能力更強。
美國人口上百萬的城市只有9個,其他都是中小城市,而我們有142個,前提是美國和中國幾乎一樣大。假設美國9個城市是污染的,中國則有142個城市是污染的。而且擁堵加劇的污染又是美國城市的3倍以上。如果把中美兩國比作兩個體量相當的城市,美國只有9個煙囪,我們有142個煙囪(擁堵造成的走走停停尾氣排放濃度又比美國高3倍),也就是說,美國只有9個大煙囪同時在排污,我們實際相當有426個大煙囪在同時排污,你說是美國會污染嗎。
與美國相比,中國城市及人口分布更加失衡,主要集中在中東部地區,大中城市多且距離較近,很容易造成集中連片污染和持久不散的霧霾。比如,美國紐約污染時,周邊地區大城市少,周邊空氣質量良好,就可以稀釋紐約的污染物。但當北京污染時,周邊的天津、河北都是污染的,不僅無法稀釋北京的污染物,甚至會輸送更多的外來污染物。京津冀一體化,又進一步增強了區域內汽車使用強度和來往頻次,污染物通過車流這一流動的管道四處輸送,將城市的污染擴散至城市間農村上空,進而籠罩了整個華北平原。
?我國中西部山地阻礙了氣流流動性
?美國中央大平原是穿堂風大通道
四、中美兩國的地理稟賦也差異巨大,從中美兩國的地形圖比較可以看出:美國是一個左右臨海的國家,兩邊都能受到海風的影響,增加污染物擴散能力。最大的差異還不在于此,美國東西兩側高(但東部阿巴拉契亞山脈低緩,對東部海上氣流阻礙不大),中部是和加拿大連成一體的大平原,構成了一個“穿堂風”大通道。換言之,美國是一個南北通透的板式樓戶型(而我們是塔式樓戶型)。
一年四季氣流活躍,流動性強,風多倍增了美國污染物的擴散能力。正如我國城市霧霾都靠風吹是一個道理。而我國的地形極為復雜,山系山脈縱橫交錯,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層巒疊嶂,如塔式樓戶型大大阻礙了空氣的流動,影響了污染物擴散能力。而且中西部大多數城市坐落在幾面環山的山谷中間,進一步影響了城市上空污染物擴散。這種在稟賦上的差異是天然存在的,這使得我們根本無法美國相比,或者說不具有可比性。
五、理屈詞窮的人們最后不得不拋出中國汽油品質差這一借口,但這樣做等于承認了汽車是霧霾生成最大的元兇。對此不需要更多的反駁,只要看看油品質量最高的歐盟法國、西班牙近期都出現了霧霾,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回答。如果還不服氣,請看看幾乎沒有工業污染的拉薩,霧霾指數最高達150,除了汽車在和東部一樣高速的增長,我們找不到任何可以詮釋這一現象的原因。
綜上所述,美國汽車比中國還多已成為歷史,加之人口分布,城市差異,地理環境等諸多客觀因素,中美兩國根本不具有可比性,如果非要比,應該比人家的碧水藍天,而不是汽車數量。而要想碧水藍天,就必須抑制汽車使用強度。
?日本高架車流稀疏,汽車使用強度很低
?北京高架車流密集,汽車使用強度高
據統計,東京市民的交通出行總量中,使用軌道交通系統出行的占據86%。在市中心,早晚高峰期乘坐軌道交通工具的更占到91%,僅有約6%的人駕駛小汽車。軌道交通的發達,大大緩解了東京路面交通的緊張。而我們大部分都在開車,哪怕單位就在一公里內。
有人反問:疫情以來,工廠都停了,車也少了,怎么還有霧霾呢?這是因為累積十幾年的霧霾顆粒消散有一個滯后性(就好比用掃帚掃地,掃帚停了,塵埃落定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持續一段時間,風雖然一時刮走了,但還在四處潛伏。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