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州大方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晚唐。《舊五代史?梁史》記載:“乾化五年十二月,兩浙進大方茶二萬斤。” “后晉天福七年冬十月,吳越國文穆王錢元瓘遣使進貢大方茶、腦源茶二萬四千斤。” 當時,歙州歸屬浙西道。
晚唐是中國餅茶改散茶的初始期,所以,散茶的制作工藝相對來說比較簡易;而大方茶就是一例。其時,大方茶以上萬斤的數量進貢,主要原因是茶葉已成為當時宮廷生活的必需品,朝廷要用茶葉作為立功將士的獎品。另外,當時是餅茶一統天下,而作為散茶的大方茶自然就是稀罕物。
大方茶有許多好聽的名稱。因大方茶在初制時有“拷扁”的工藝操作,所以稱它為“拷方”;也因大方茶色似鑄鐵,形如竹葉,故又稱“鐵色大方”或“竹葉大方”;又因大方茶產自歙縣老竹鋪,所以又名“老竹大方”;還因大方茶吸香性好,窨制成花茶后頗有特色,故被戲稱為“花大方”。然名符其實的名稱是“頂谷大方”。緣由是茶產于山之頂、谷之巔,又是大方和尚所創制;為了突出茶的產地、特征和品質,也為了感謝大方和尚制茶,教茶之恩,就有了“頂谷大方”這個大氣的名稱……。以至于有人稱贊說“作為一種綠茶,頂谷大方這名字聽起來著實透著一股大氣,如同《爨寶子碑》里閑閑一記中鋒運筆,老到、精純,卻又大樸大拙,天真厚重……”。
其實,大方茶還有一個儒雅的名稱:“素茶”。為何稱素茶?是緣自大方茶在炒制時要使用豆油或菜油(也有的稱素油),所以大方茶也稱“素茶”。然和尚的回答似乎更妙:這茶生長深山老林庵寺外,老茶樹僅幾十株,每年自采自炒,招待善男信女。炒茶時所用是素油,制茶時以一般素心對待,故名“素茶”。想來,有了傳說的茶,總是能給人一種神秘、美好的感覺……。大方茶還有中國“扁形茶鼻祖”之譽。因為大方茶長扁成片,似竹葉,有鋒尖,色鐵黑,有油潤,含有熟粟之香氣;其內質味濃香烈,湯色綠黃明亮,葉底黃綠勻稱……。所以,關于大方茶還有一個大膽的說法:其產地、制作方法及茶形、茶香等均與龍井茶極為相似,應該是同源同宗。而更大膽的設想是:龍井茶的前身應該就是久存于民間的大方茶……。或許大方茶有著更為久遠的歷史,或許大方茶還有不為人知的傳奇。只是,當傳說在經過多少年的口口相傳之后,早已不是原來的面目了。
“今人吟茶只吟味,誰識歙州大方片”?這雖是清代吳嘉紀《茶歌》中的詩句,然時今,還有多少人認識大方茶?從古徽州遺失的東西太多太多,也許人們重新尋找并急于延續的,并不僅僅是這種古老的名叫“大方”的茶……。
大方茶資料
據《歙縣志》(1995)記載:“五代十國,大方茶已產兩浙(浙東和浙西,唐朝歙州屬浙西),并作貢品,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浙江省農業廳高級農藝師、曾任浙江省茶葉學會理事長胡坪等專家在《龍井茶的歷史》和《龍井茶的起源》中闡述:“大方茶產于安徽省歙縣及浙江淳安、臨安等地,原產歙縣老竹嶺半山中,傳說因系大方和尚創制而得名。龍井茶很可能是在明未清初產生的,距今約有三百至四百年歷史,很可能龍井茶是在吸取大方炒制技術而發展起來的。”由王鎮恒、王廣智主編的《中國名茶志》(1999)、李大椿主編《西湖龍井》(1992)也記載:“扁形龍井茶很可能是吸取大方茶炒制技術而發展起來的……現時西湖龍井遠比大方茶名聲大,為中國名茶之佼佼者,正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徽州府志》記載:明朝隆慶年間,黃山云谷寺大方和尚赴杭州靈隱寺拜會師兄,路經徽州歙南清涼峰腳下的老竹嶺時,這里山勢險峻,云霧縈繞,澗水溪流,清澈見底,盛世仙境使大方和尚在老竹嶺下的古廟中居住了下來。他把云谷寺采收的茶樹種子在這里種植,為了招待燒香拜佛的客人,他自制茶葉供來人飲用,大方茶因此而得名。因大方茶系云谷寺大方和尚創制于歙縣老竹嶺,亦稱云谷大方、老竹大方。195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歷史名茶,1986年被評為安徽省優質食品,1988年于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上獲銀質獎。2012年云谷大方茶省級地方標準制定并發布。
云谷大方茶主產于天目山山脈西側清涼峰(主峰高1787米)歙縣所轄的三陽鄉、杞梓里鎮、金川鄉等重點產茶鄉鎮高山峽谷中,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年平均溫度16℃左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機質多,十分適宜茶樹生長。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