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為各位朋友分享一個新的專輯,叫做《山海經》。
很多朋友,應該都聽說過這套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巨著。
不僅僅是因為山海經中有大量的圖畫,生僻字,簡短精煉的語言描述,還在于《山海經》里面豐富、神奇的內容,只要是當時人能聽到的、能見到的、能認識到的、能想象到的一切事物,都一一記載在內。
比如說大大小小的山丘河流,形形色色的花草樹木,神里神氣的半人半神,怪里怪氣的半人半獸,瑰麗多彩的金石礦物,奇形怪狀的禽鳥野獸,變化莫
測的神話傳說,各種各樣的國家,各種各樣的人,神秘的祭祀,古怪的裝束,奇異的病 癥,靈驗的藥物,味美的食物,有毒的野味,超乎常理的日月,高出常情的 工藝,以及上古帝王的世系,傳聞不一的古史……這根本就是一部古代的大百科全書。
就因為《山海經》是一部綜合各種知識,顯得非常龐雜的古代書籍,所以,到現在為止,對于古代書籍的性質也就說不清楚,這套書籍目錄的分類也沒辦法統一。
關于《山海經》的作者和年代,歷來爭議較多,現在已經沒辦法說清楚了,目前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來看,只能粗略估計是在西漢以前,而且應該不是一個作者寫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主要是由西漢時的劉歆(xīn)整理完成的。
曾經有個這樣的記載:
西漢武帝的時候,有人給皇帝貢獻了一只奇異的鳥,拿各種食物喂它, 但它都不肯吃。
著名文人東方朔看見這只鳥,就說出了它的名字,又說它應 當吃什么。一試驗,果然就像東方朔說的。皇帝就問東方朔,你怎么知道的,他說 《山海經》中有記載,只要看了就能知道。
到了漢宣帝時,上郡某地的一個石室 塌陷,有人發現里面的石壁上刻畫著“反縛盜械人”的圖像,傳說開來,但 無人知曉何意。大學者劉向卻指出這是“貳負之臣”。皇帝問他怎么知道的, 劉向也回答是從《山海經》上看到的。
皇帝大驚,朝臣哄動,于是出現了一 股閱讀《山海經》的小熱潮。到了東漢明帝時,有一位水土工程專家叫王景, 因治理河渠有功績,得到皇帝的賞賜,禮物中竟然有一部《山海經》。
明代的章回小說《封神演義》和清代的長篇小說《鏡花緣》,應該很多朋友都知道的,這些小說中的神奇故事非常吸引人,小說作者想象力也真的豐富。
其實你不知道的是,小說中的故事素材和構思,有很多是來自于《山海經》的,而且小說的作者也是受到了《山海經》的啟發。
可想而知,《山海經》的魅力真是非凡呢。
《山海經》整篇文章文大約是三萬一千字多字,一共分為十八篇,其中“山經”五篇,“海經”十三篇(這里的“海”,指僻遠之地),主要記述了自上古到秦漢時期中華大地上的山川、動物、植物、礦物、歷史、風俗、神話傳說等等內容。
《山海經》問世后,因書中有不少內容荒誕無稽,因此,歷代對它作認真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如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就曾說過:“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連司馬遷對《山海經》都“不敢言之”,普通學者當然更不敢去碰了。
《山海經》里面最不好解決的問題,就是你不知道該怎么看待書中提到的大量的怪物、怪人和怪神,如九首人面的九鳳、一首十身的茈(zǐ)魚、長滿珍珠的珍珠樹、吃了果實能讓人長生的不死樹、胸口有洞的穿匈國人、身生羽毛的羽民國人、能帶來怪風雨的天愚神、睜眼閉眼就是白晝黑夜的燭陰神,等等。
如果你要是把這些都看成為杜撰,或是認為是荒誕,那么《山海經》的價值便會大打折扣;
但是,如果你真的把這些內容當作是真正的歷史,覺得是真實存在的,也很難得到所有人的認同。
所以,你在收聽的時候,可以把這套書籍當作是一部神話性質的地理書。
《山海經》中記述的大量怪物、怪人和怪神,你可以從四個方面去認識:
一、書籍的內容就是原始宗教或巫術的記錄,比如說:書中提到的各種山神、以及祭祀這些山神的具體儀式,即屬此類內容。
二、可以看作是古代人圖騰崇拜的形式,如前后有首、豬身的并封,六足四翼、混沌無面目的帝江,等等,很有可能就是古代氏族的圖騰。
其實,在遠古時代,原始宗教、巫術與圖騰崇拜往往結合在一起,也不需具體明確的區分。
三、書籍的內容可以算是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鯀gǔn腹生禹、形天無首持干戚而舞等等,當屬古代神話無疑。
四、書籍的內容是古人因錯覺或憑借想象創造出來,比如說六首蛟、穿匈國、三首國之類,此正與現代有人認為神農架有野人、尼斯湖有怪獸、火星上有怪人相似。
總之,這就是一部充滿智慧、創意無限的古代經典,可以說是一部真正的“天書”
但是,到現在為止,很多朋友一聽見山海經這個詞,就是覺得根本看不懂這本“天書”。
為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主要是有三個原因:
一是《山海經》中涉及大量的山、水、動物、植物、人物等,但或因山川變遷、地名沿革,都因為年代久遠、以訛傳訛,或者是本來就是古代人憑空想象的,所以,書籍中最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山川、動植物名及人名已無法確認了。
二是《山海經》中有不少山川、動物、植物、人物等的名字經常在文中反復出現,而且有時同樣的名稱,但說法的又不一樣,加上《山海經》中不少地方的文字編輯的比較混亂。
所以,除非你記性特別好,非常有耐心,從頭至尾細細閱讀,還有經常做筆記,否則是很難讀懂《山海經》的。
三是《山海經》中有不少內容根據古代圖片而記錄的,如果要拋開圖片來注解《山海經》,對內容的理解就非常困難。
《山海經》的版本很多,其中注釋本也有數種,如晉人郭璞所撰《山海 經傳》、明人王崇慶所撰《山海經釋義》、清人吳任臣所撰《山海經廣注》、清人郝懿行所撰《山海經箋疏》等,都是較重要的。其中尤以郝懿行注本為集大成之作。
我這次錄制的《山海經》,就是用郝懿行注本作為參考。
不管怎么說,咱們也不是專門的研究人員,也用不著把這套古籍研究明白。
我是姑且說之,您就姑且聽之。。。就當成是故事或者是趣聞聽就好了,在節目當中,如果有一些不符合邏輯,或順序的問題。也請您多多包涵。。。畢竟套遠古書籍,沒多少人能真正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