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你,拿一支磨鈍了的鉛筆在紙上涂畫;高三的你,一天能用掉一根中性筆芯;畢業時,你把一支代表師生情誼的鋼筆送給老師;現在,你用觸控筆在平板電腦上得心應手地記筆記......
“筆”作為一個用于書寫的小物件,貫穿了我們的生活。
其實,筆不僅貫穿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貫穿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和人類一起成長的筆,不僅見證了人類文明的每一階段,同時還為人類文明的傳播提供了便利。人類和筆的淵源,還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
在法國阿爾卑斯大區的肖維巖洞(La grotte Chauvet-Pont-d’Arc)的洞壁上,人們發現了上千幅以木炭為筆繪制的壁畫。
經證實,其中歷史最早的巖畫可追溯至距今3萬6千年前。這是目前發現的現代智人所作的最早的史前藝術,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人類使用筆的記錄。
肖維巖洞壁畫 | 搜狐
遠古的人以炭為筆,僅用來繪畫,并不能具體表達意思和情感。而人類用筆記錄下有具體含義的文字,還要從泥板書說起。
“泥板書”是古代西亞地區的一種文字記錄方式。初為兩河流域蘇美爾人使用,后傳至伊朗高原以西的廣大區域,是古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亞述、赫梯和波斯等地的文字遺產。
泥板書的書寫方法是用人工制成的三角尖頭的蘆葦桿、木棒或骨棒當作“筆”,在濕黏土板上寫下文字后晾干或烘干。
也許我們對“泥板書”這個名字有些陌生,但一定聽過“楔形文字”。泥板書上寫著的文字就是楔形文字。以蘆為筆,以泥為紙的書寫方式最初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泥板書 | 豆瓣
如果說公元前三千年生活在西亞地區的人們的筆還有些簡陋,那更晚一些出現在中華大地上的筆的結構則要再復雜些,這種筆就是“毛筆”。
說到毛筆,想必我們每個中國人都不陌生。晉代崔豹所著的《古今注》中記載:“古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為筆。”這段話是說秦國將軍蒙恬用兔毛和竹管制造出了毛筆。看來,毛筆至少在秦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到唐宋時期,毛筆已完全成為人們的主要書寫工具,一直到19世紀80年代鋼筆傳入中國,毛筆迅速被鋼筆替代,不再是中國人的主要書寫工具。
然而,毛筆并沒有就此消失。即使是在今天,毛筆仍然活躍在大眾視野中。
它不僅是一件藝術創作工具,而且是一種文化的象征。在中國璀璨的文化史上,文人墨客用毛筆留下了無數今人難以超越的藝術作品,向我們訴說著中華文化曾經的繁盛。
毛筆 來源 | Q友網
時間來到現代,上面出現過的筆都已不再是人們日常書寫所用的筆。那我們今天所用的這些筆是如何出現的呢?讓我們先來看看最早出現的鉛筆吧!
最早的、也是真正的“鉛筆”,出現在古羅馬時期。喜愛金屬鉛的古羅馬人用鉛做自來水管、水杯,甚至將其放到酒里用作調味劑。古羅馬人還將鉛條作為一種易于攜帶的書寫工具。
如果當時的古羅馬人知道鉛有毒,恐怕也不會有那么多羅馬皇帝患老年癡呆癥了。
而如今的鉛筆,其實并不含鉛,而是由石墨和黏土制成。
1565年時,在英國的昆布蘭地區,人們意外地發現了外觀很像方鉛礦,但沒有毒性的石墨。當時的人們將石墨稱作“黑鉛”。
英國人把“黑鉛”切割成條狀,用紙或羊皮包裹起來后制成了很好用的筆,這種筆很快就名聲大噪。
石墨礦 | 百度
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爆發,法國和周邊國家關系緊張起來,鉛筆被其他國家禁止出口至法國。
為了解決國內鉛筆的短缺,法國人尼克拉·雅克·孔泰在1795年創造性地把黏土混入石墨粉中,然后混合攪拌,再用一種特殊的模具擠出混合物的長條,得到了石墨棒。孔泰還發現,可以通過控制石墨和黏土的比例來調整鉛筆的軟硬程度和顏色深淺。
尼克拉·雅克·孔泰 | 知乎
后來這一調整的標準被逐漸規范下來,形成了我們如今熟知的9H-9B的分類標準。
來源 | 百度
在鉛筆被人們廣泛使用的同時,英國人發現可以用橡膠將鉛筆的痕跡從紙上清除。于是英國人又發明了橡皮。這一發現使鉛筆的優勢擴大,于是適用范圍也就更廣泛了。
盡管如此,鉛筆的一些性能依然不夠優秀,比如鉛筆寫的字會隨時間變淡甚至消失。因此鋼筆出現后,人們更多地會選擇使用鋼筆。
歐洲人曾將空心蘆葦桿進行處理得到蘆管筆,并以此作為書寫工具。
后來,歐洲人又發現飛鳥的羽毛和空心蘆葦桿的結構有相似之處。于是將羽毛翎管去脂后,把端面削成斜尖型,得到了同樣可以蘸上墨汁進行書寫的羽毛筆。
由于羽毛筆中可以儲存一些墨水,所以書寫效果遠優于蘆管筆。經過進一步的改進,羽毛筆又被有金屬筆尖的蘸水筆替代。
來源 | 百度
相對于蘸水筆,貯水筆的使用和攜帶更方便,但當時的貯水筆仍有很多缺點。
一次,一名叫威迪文(Lewis E.Waterman)的保險推銷員因為貯水筆漏墨水而污毀了一份合同,失去了一位客戶。于是,威迪文立志要做出一支供墨系統穩定的筆。
1884年,威迪文設計出了穩定的供墨系統,也就是今天鋼筆中的毛細管結構。也因此,威迪文被譽為“鋼筆之父”,其創立的鋼筆品牌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好的鋼筆品牌之一。
鋼筆的發展和改良如今仍在進行,到今天,鋼筆仍是一種重要的書寫工具,同時還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來源 | 搜狐
相較于鋼筆,今天的我們使用更多的是圓珠筆和中性筆。
匈牙利記者比羅(László Bíró)受到印刷報紙所使用的快干墨水的啟發,與化學家畢希納(Georg Büchner)一起發明了第一種商品化的圓珠筆,并于1943年6月向歐洲專利局申請了專利。
1945年8月6日上午,第一顆原子彈在日本廣島上空爆炸,人們對原子彈的威力大驚失色。當時,美國有個名叫雷諾的商人,抓住時機推出了新型圓珠筆。炫耀他將出售一種原子時代的新筆,叫原子筆(又稱圓珠筆),就像原子彈那么神秘:一支筆不用灌墨水,可以用一輩子。
人們出于好奇紛紛購買,原子筆首次成功地投入商業生產并風靡一時。但由于采用了新技術,當時的圓珠筆售價十分昂貴。
同年,法國人馬塞爾·比希開發了一套制造圓珠筆的工業流程,使得單位成本大大下降。于是,第一支廉價圓珠筆被生產了出來。
1948年,中國第一支國產圓珠筆在上海豐華圓珠筆廠誕生。改革開放以后,在巨大的出口需求帶動下,制筆廠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圓珠筆 | 百度
中性筆起源于日本。1984年,日本一家制筆企業推出了一個系列的新產品。此系列的筆雖然沒有被叫作“中性筆”,但已經有了中性筆的特性——使用了中性墨水。
四年后,日本的另一家制筆企業推出了一系列中性筆,并提出了“中性筆”的概念。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