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燕春歸》 豐子愷
《春云煙柳》 吳湖帆
明日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為三月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按《國語》曰,時有八風,歷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八風”即八方來風,古代歷書所說的“清明風”是來自東南方,東南方即《周易》所說的巽方。《周易》又有萬物“齊乎巽”之語,“齊”即“潔齊”之意,農歷三月一到,氣清景明,萬物皆顯,這就是“清明”得名之由。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鐘葵
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從節氣來講,清明固然是“節”,但同時還是一個重大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唯有清明。正因清明身兼“兩節”,故兼具自然色彩及人文內涵,既能反映天氣及物候變化,又自帶鮮明的傳統文化特征。
如果以一種植物來代表清明節的自然色彩和人文內涵,則非柳樹莫屬。
雖然古人在清明“三候”(桐始華,田鼠化為鵪,虹始見)沒有提到柳,但柳在暮春時節顯然是最吸引眼球之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這一名句是描寫二月里的春風裁出的柳葉。到了清明時節,柳色更青,柳枝更長,到處是“陽春三月柳色新”的景象,難怪辛棄疾有詞句云:“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古時的清明節,是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內容的一個節日。寒食節的習俗是吃冷食、禁火;上巳節的習俗是“祓禊”、沐浴;清明節的習俗是祭祖掃墓、踏青。而這三個節日的習俗,均有柳的身影,故古代的清明節又稱“柳節”。以柳為載體的習俗,有插柳、戴柳、射柳等,其中流行最廣的便是插柳和戴柳。陸游的詩句“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就道出了清明節的插柳習俗。那么,這些習俗源于何時?插柳和戴柳又有什么象征意義?為什么柳會成為清明節的象征?
插柳、戴柳最初與春秋戰國時期介子推有關
清明節插柳、戴柳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據史籍記載,晉文公重耳早年為避難逃亡在外,隨行的侍從有一人名為介子推。他在重耳斷糧時曾“割股”救他。重耳回國即位后,對一直追隨他的人論功行賞,卻偏偏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爭利祿,帶著老母親隱居綿山。晉文公令人從三面火燒綿山,想逼介子推下山,但介子推寧死不屈,和老母親焚身于一棵大柳樹下。
晉文公見狀痛心不已,為紀念介子推,他下令全國每逢介子推的忌日不得舉火煮食,只能吃冷食,是為寒食節。又傳說晉文公第二年率群臣上山祭拜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生前所抱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插在介子推墳上,以寄哀思。
古代的寒食節,也是早期的祭祖掃墓節,古稱“野祭”。因晉文公有折柳枝以寄哀思之舉,后人紛紛仿效,在掃墓時也在墳頭上插柳枝。由此可見,插柳和戴柳,最初有可能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另一種說法是,古人認為柳樹有辟邪祛病之效,清明節插柳和戴柳,可防邪氣入侵及疾病瘟疫。漢代的《神農本草經》認為,柳絮、柳皮、柳根、柳枝、柳葉均可入藥,可治黃疸、潰癰等疾病。晉人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也認為:“治卒得惡瘡,不可名識者,及面上惡瘡。柳葉或皮,水煮汁,入少鹽頻洗之。”
清明戴柳,還有紀年華、惜紅顏之意
至唐宋時期,因清明節與寒食節、上巳節漸漸合一,插柳、戴柳之風更加盛行。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載:“三月三日,(唐中宗)賜侍臣細柳圈,言帶之免蠆毒。”三月三本是上巳節,上巳節的主題是以搞好公共衛生為目的的“祓禊”,主要活動是家中沐浴及水邊洗濯,以除污垢及邪氣。三節合一后,戴柳也成為節日習俗之一,并與上巳節的主題合流。“免蠆毒”就是避免各種蟲毒的侵害。
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說:“清明節,尋常京師以冬至后一百五日為大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用面造棗錮飛燕,柳條串之,插于門楣,謂之‘子推燕’。”舊俗以冬至后105天為寒食節,一般在清明前兩三日。宋人的習俗,是在寒食節前用面粉做嵌有棗子的饅頭,并做成飛燕狀,然后用柳條串起,插在門楣上,名為“子推燕”,可見門上插柳的確與紀念介子推有關。
此外,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吳自牧的《夢粱錄》等,均記載了清明節“家家楊柳插門”的習俗。
插柳、戴柳之風演變至明、清時期,又增加了一些含義。據清人顧祿的《清嘉錄》記載,在江蘇吳地一帶,每逢清明日,“滿街叫賣楊柳,人家買之,插于門上。農人以插柳日晴雨占水旱,若雨主水。”古民諺也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之說。
清明戴柳,還有紀年華、惜紅顏之意。青青楊柳,是春天的信號,也是青春的象征。古代女子及笄上頭(舉行成人禮),多在清明節期間,束發插笄后,再插上柳枝或戴上柳圈,更顯青春亮麗。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