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結束了長江沒有大橋的歷史,又開啟了長江興建大橋的序幕。從此,中國人不畏艱難,不斷地向長江“宣戰”,一座座大橋在長江上橫空出世,實現了“天塹變通途”的夢想。
武漢長江大橋通車
回顧中國人的造橋故事,還要追溯到新中國自行設計、建設在長江之上的第一座大橋——南京長江大橋,這也是我國第一座以“世界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的橋梁。
南京長江大橋
和武漢長江大橋不同,南京長江大橋是新中國獨立在長江上建起的第一座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這座橋,在中國橋梁史乃至世界橋梁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成就之一,中國橋梁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其實早在1918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就請法國橋梁專家在南京進行建橋的勘測,孫中山先生也曾在他的《建國方略》中設想在南京至浦口,用隧道實現跨越長江的夢想,但都無疾而終。六千三百多公里的長江流經十一個省市,為什么都想在南京建設長江大橋呢?
長江天塹,把中國南北兩岸分成兩邊,古往今來都是南北兩岸交通的一大難題。1843年上海開埠,1860年天津開埠,這兩個城市一南一北,就成為中國與世界進行貿易的重要城市。1908年,滬寧鐵路從上海修到南京,1911年,津浦鐵路也修到了南京對岸的浦口。但這兩條貫通南北的鐵路線,在南京被隔斷在長江兩岸無法貫通,過江客貨都要乘船擺渡,嚴重影響了運輸效率。這個時候在長江南京段上搭建一座橋梁成為人們共同的心愿。
今天的長江南京段俯瞰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更是以10萬美金聘請美國橋梁專家華特爾主持設計長江大橋,在實地勘察之后,這位著名橋梁專家擺了擺手留下了一句話:“在南京造橋,不可能。”華特爾為何如此篤定在南京建橋只是個浪漫的想象呢?
長江南京段指的是從安徽馬鞍山采石磯到江蘇鎮江這一段江面。這里地處長江下游,江面寬闊,水深浪急,江寬平均1500米以上,最窄處也有1100米,水深多在30到40米,最深處超過70米。,江底巖層極為復雜,地勢險要是名副其實的“長江天塹”。
武漢長江大橋通車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全民建設熱情空前高漲。1957年10月,橫跨萬里長江的第一座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之下順利建成。早在武漢長江大橋還在建設之時,在南京建設長江大橋、貫通京滬鐵路線的計劃就已經被提上新中國的日程。隨著祖國建設日益發展的需要,早日在南京建橋已經成為了亟待完成的工程。
1956年起,大橋工程局成立了南京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著手進行南京大橋橋址的選擇、地質勘探和測量工作。同年5月第一根測量的標桿插在了南京的江邊。
根據勘測南京江面水寬平均在1500多米,每天還要受到海水潮汐的影響,更可怕的是,水下泥土至巖石,最厚達90多米,橋墩如何在巖性復雜、風化破碎的巖石上立足呢?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年輕的工程師們在修筑的實驗墩上一試再試。
實驗墩1
實驗墩2
當初決定建橋時,黨中央就要求中國技術人員和造橋工人們“自行設計、自行施工”,而修建實驗墩為的就是保證施工的質量和大橋建設的順利進展。
這實驗墩也有講究,實驗墩的四個柱體建造工藝都是不一樣的,四個腿四個樣兒,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嚴謹的中國工程師們考慮到江底地質復雜,所以橋墩的建造很可能不拘泥于一種筑造方式,但無論哪一種,都在實驗墩上進行過嚴格周密的試驗。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