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iv id="ekwzd"></div>
      <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em id="ekwzd"><ol id="ekwzd"></ol></em>

              1.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div id="ekwzd"></div>
                1. <em id="ekwzd"></em>
                2. <em id="ekwzd"><label id="ekwzd"><form id="ekwzd"></form></label></em>
                3. 實際利率的計算公式怎么算(教你實際利率和名義利率)

                    隨著金融行業的蓬勃發展,各類的金融產品層出不窮,作為銀行傳統的資產類業務——貸款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各種抵押貸、信用貸、網貸、信用卡分期等等,這些貸款的實際利率真的像宣傳的那么低嗎?本文就和大家分享下如何計算貸款的實際利率。

                    先來了解一些常識

                    日息和月息的轉換

                    月利率=日利率*30

                    年利率=月利率*12=日利率*360

                    我們常接觸到的那些按日計息的貸款,比如日息萬分之五,其月利率就是1.5%,年利率是18%。 利率的俗稱

                    通常我們把一個利率,稱之為“幾分、幾厘”,比如1.5%的月利率,可以稱之為月息“1分5厘”。 單利與復利

                    在計算利率的時候,會有單利和復利的區別。單利:指在計息過程中,只計本金所產生的利息。復利:俗稱“利滾利”,指在計息過程中,對本金以及已產生的利息一并計算。舉個例子,如果1萬本金,年利率5%的存款,單利計算的話,每年收到的利息都是500元;而采取復利計算的話,第一年收到利息是500元,第二年則按10500元的本金,5%的年利率計算。在貸款中,按復利計息會使得實際利率非常高,因此是極少存在的。 資金的利用率

                    在計算實際利率時,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資金的利用率,在很多貸款中(常見于信用卡分期及非銀行機構類貸款中),我們每個月的還款中都是包含一部分本金及一部分利息的,盡管我們每個月都在還本金,但下個月仍然按全部本金計算利息,這就導致了這筆貸款的實際利率會遠遠高于其名義利率。 真實的實際利率

                    有一種貸款的還款方式,叫做“后息后本”,也就是在貸款的最后一期,一次性還本付息的,其利率可以認定為真實的實際利率。目前已經有部分銀行推出此類還款方式的貸款產品。

                    不同種類貸款的實際利率

                    在了解了上述一些常識后,我們就可以對比下目前市面上的一些貸款的真實利率了,這里我們按還款方式不同,一一做介紹。

                    1、后息后本還款方式

                    上文提到,后息后本還款方式的貸款,其名義利率,是可以直接認定為其實際利率的,我們舉例說明:

                    我們從某銀行貸款10萬元,合同約定5%的名義利率,第十二個月歸還全部本金及利息,那么我們每個月就不需要還款了,按合同規定,在第十二個月,歸還本金及利息共計105000元即可。

                    2、先息后本還款方式

                    先息后本的還款方式,意為每個月歸還利息,到最后一個月歸還本金的還款方式,常見于銀行的貸款。因為此類貸款的月供中不包括本金,因此,此類還款方式的實際利率,無限接近于其名義利率。我們舉例說明:

                    我們從某銀行貸款10萬元,合同約定12%的名義利率,期限為12期。那么,我們每個月的月供就是1000元(也就是100000*12%/12)。在第十二期,我們需要歸還本金10萬元,另外還需要還第十二個月的月供1000元,也就是說第十二期,我們的月供是101000元。

                    3、等額本息/等額本金

                    等額本息或等額本金的還款方式,常見于銀行的房貸或期限較長的貸款,這里我們用等額本息為例做說明。等額本息的特點,在于每個月的月供是一致的,且月供中既包括本金也包括利息,而且任意一個月的月供中本金與利息均不一致,本金呈遞增狀態,利息呈遞減狀態。等額本息與等額本金還款方式的名義利率,同樣接近于其實際利率,但考慮到此類還款方式需要每月歸還本金,在資金利用率上,是不如后息后本和先息后本還款方式的。

                    我們以貸款10萬,期限5年,利率4.9%,還款方式等額本息為例,其月供、總還款,總利息、每個月的還款計劃如下圖:

                    篇幅有限,僅截取前12期月供明細

                    我們看到,10萬本金,5年,一共13000的利息,平均每年2600元左右的利息,是不是可以認定為2.6%的年利率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每個月都在歸還本金,并且在還款初期歸還的利息較多,本金較少。

                    我們在申請貸款時要特別注意:經常會有銀行或機構的工作人員,利用這點進行宣傳,誤導客戶,讓客戶誤以為自己申請的貸款的利率有多么的低。

                    4、等本等息

                    常見于銀行信用卡分期業務、非銀行機構貸款、消費分期之類,其特點是:每月的月供是固定的,月供中的本金及利息也是固定的。我們舉個例子來看下:

                    我們在某機構申請一筆10萬元的貸款,合同約定期限12個月,月費率1%,那么每個月的月供,應該是100000/12+100000*1%=8333+1000=9333元。

                    我們發現,每個月都在還本金,資金利用率很低,且每個月都按照全部本金計息,也就是說,利不隨本清。這類還款方式的貸款,我們決不能簡單的用1%*12來計算實際利率。要計算此類還款方式的貸款的實際利率,需要用到一套復雜的計算公式,這里就不做介紹了。

                    給大家分享一個簡單的算法,實際利率=名義利率*2。像例子中的這筆貸款,名義年利率12%,其實際年利率就在24%左右了,是不是很高。

                    總結

                    在我們申請貸款之前,要先弄清楚貸款的還款方式,最好能看到還款計劃表,再參考本文所講內容,獲得真實的貸款實際利率,對于那些不正規的網貸、金融機構、民間貸款等,我們要做到提高警惕,謹防套路,正確的認識其實際利率。

                    最后提醒大家,做貸款,要選擇正規的銀行,通過正規的渠道去申請,畢竟滿大街都是銀行網點,多咨詢咨詢,多對比對比,總能找到合適自己的貸款產品。

                    關注,獲取更多投資理財相關、貸款、信用卡知識。

                  (1)
                  上一篇 2021年3月11日 16:50
                  下一篇 2021年3月11日 16:50

                  相關推薦

                  返回頂部

                  1. <div id="ekwzd"></div>
                    <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em id="ekwzd"><ol id="ekwzd"></ol></em>

                            1.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div id="ekwzd"></div>
                              1. <em id="ekwzd"></em>
                              2. <em id="ekwzd"><label id="ekwzd"><form id="ekwzd"></form></label></em>
                              3. 欧美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