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一句名言,叫“一將功成萬骨枯”,形容成就一位名將,需要無數人命來成全。現在這句話有了兩層含義,一層意思是戰爭殘酷,人命如草芥;另一層意思是形容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痛下狠心,不在乎傷亡和損失。
那么,這句話一開始是誰說的的呢?它出自哪個典故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來龍去脈。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話出自下面這首詩“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這首詩就是《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其作者是唐代詩人曹松。
曹松生活在晚唐,主要活躍在唐宣宗唐僖宗和唐昭宗時代,當時唐帝國已經行將就木,內有宦官專權,外有藩鎮割據,還有農民起義軍如燎原之火。
作者目睹了中原戰亂,百姓痛苦不堪,由于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
所謂“澤國”主要指江南地區,唐朝安史之亂后北方就沒有平靜過,一直處于戰爭或者軍閥割據狀態,而南方則相對比較平穩。但是到了唐僖宗時代,就連南方也成了戰場,到處是廝殺搏斗,大唐天下再也沒有安寧之處了。
“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話是指戰爭的殘酷,以及統治者的冷酷無情。
唐代尚武,軍功赫赫,涌現出了很多名將,但是,誰又想到過,每一位名將背后都有無數將士乃至平民的死傷和血淚。
無論是唐朝統治者還是農民起義軍,總會有人獲得最高權力,但為了這個權力,無數人為此送命。
這個問題曹松看到了,而且他寫了出來,“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話也成為流傳千古的名言。
中國古人對于戰爭殘酷的描寫和反思一直沒有減少過,現在我們美國戰爭片,總有反戰的思想貫徹其中,實際上,這一點中國唐代尤其是唐詩早就有所體現。
比如“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比如“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比如“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黃城足今古,白骨亂蓬篙”,又比如“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又比如“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等等。
所有這些膾炙人口的經典唐詩,無不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文化精英對于戰爭的反思,對于普通戰士的同情,對于遭受戰火的百姓的憐憫。
“一將功成萬骨枯”其本意絕對不是豪言壯語,而是作者的悲痛之情。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