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荊請罪
負荊請罪的故事,是小學課文《將相和》最深刻的情節。
我們被藺相如的智慧所折服,同時也為廉頗的敢作敢當敬佩。。
但課文并沒有交待二人的結局,這就引發了很多人的好奇。
廉頗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統兵御敵與外;
藺相如堪稱一代賢相,主內政。
按說趙國會走向繁榮昌盛,可是事實卻并非如此。
藺相如
先來說說藺相如的結局。
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于完璧歸趙。
后來澠池會上又當面斥責強大的秦國,不辱國體,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
后來為保持將相和睦,不使外敵有隙可乘,始終回避忍讓,深得趙惠文王賞識。
趙惠文王去世以后,藺相如卻并未繼續得到新任趙王趙孝成王的重用。
公元前259年,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那時趙奢已死,藺相如也已病危。
趙孝成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秦軍幾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
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
趙王聽信秦軍間諜散布的謠言,用趙括替換了廉頗。
藺相如得知后,以抱病之軀前往趙王那里,阻止趙王任用趙括。
趙王不但沒有聽藺相如的勸告,反而斥責他迂腐。
不久后,又聽信謠言罷免了藺相如的相位。
果然不出藺相如所料,趙括在長平大敗,趙國幾乎滅亡。
幸得五國出兵相救,藺相如聽聞后吐血不止,不久后憂憤而亡。
再來說說廉頗的結局。
廉頗自負荊請罪以后,二人一同保衛趙國,使得各國數十年不敢加兵趙國。
但好景不長。趙孝成王繼位后,秦軍幾次打敗趙軍,已南取野王,北略上黨切斷了長平南北聯系,士氣正盛,而趙軍長途跋涉而至,不僅兵力處于劣勢,態勢上也處于被動不利的地位。
廉頗
面對這一情況,廉頗正確地采取了筑壘固守。
盡管秦軍數次挑戰,廉頗總是嚴束部眾,堅壁不出。
趙軍森嚴壁壘,秦軍求戰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
廉頗用兵持重,固壘堅守三年,意在挫敗秦軍速勝之謀。
秦國看速勝不行,便使反間計,其結果可想而知,廉頗被免職。
不久后燕國攻趙,年近七十歲的廉頗率兵反擊,大敗燕軍,再次保衛趙國。
過了幾年,趙孝成王去世,其子趙悼襄王繼位。
趙悼襄王一繼位就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在外領兵的廉頗。
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于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梁。
廉頗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雖然收留了他,卻并不信任和重用他。
趙國因為多次被秦軍圍困,趙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
這個時候,廉頗已經八十三歲的高齡了。
于是,趙王派遣使者去帶著一副名貴的盔甲和四匹快馬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
廉頗的仇人郭開,唯恐廉頗再得勢,暗中賄賂使者,讓他說廉頗的壞話。
于是就發生了著名的“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
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廉頗也就沒再得到為國報效的機會。
最終廉頗客死楚國。
廉頗死后不久,趙國便被秦國滅亡。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