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作者張嵚
晚清對外敗仗極多,中日甲午戰爭,卻尤其叫多少國人敗到錐心:面對一個變革比中國要晚,國土比中國小,看上去"蕞爾小邦"的日本。
號稱經過洋務運動"升級"的清軍,坐擁北洋水師等精銳,卻是開戰后大敗虧輸,被人家從朝鮮一路打回來,拿刺刀逼著簽下《馬關條約》,一筆割出數億白銀與寶島臺灣。
清朝面對"后輩"日本,輸到體無完膚。為什么,會輸到這樣慘?
其實,拋開慘烈的戰場和相關人物的功過,單看甲午戰爭前后,三個似乎微不足道的"細節",就足以深深體會,慘敗背后的痛苦病根。
甲午戰爭開打前,赫赫有名的北洋水師,頂著"亞洲第一"的榮耀光環。
甲午戰爭慘敗后的一百多年里,為了"北洋水師是不是亞洲第一"的問題,好些學者也吵得唾沫橫飛。
但沒爭議的是,北洋水師的一樣必須用品,確確實實不是亞洲第一:燃煤。
蒸汽機鐵甲艦時代,戰艦需要燒煤驅動,再強大的戰艦,倘若燃煤不給力,開到海上照樣做活靶。
一塊燃煤的優質與否,直接關乎艦隊的生死存亡。
如此大事,巔峰時期的北洋水師,也曾相當給力:
1893年之前,北洋水師的燃煤,主要是開平礦務局的五槽煤,這種每噸價值五兩白銀的優質燃煤,以"煙少火白"著稱,甚至被歐洲人當做"上品"。
不但長期暢銷各國,更為北洋水師提供強大動能,助推艦隊一次次華麗亮相。
但到了甲午戰爭前夜的1893年,情況卻來了個悲催大反轉:
原開平礦務局總辦唐廷樞去世,新任總辦張翼,是個外香骨頭臭的角色。
身為李鴻章的心腹,張翼上任后就垂涎于五槽煤的巨大利潤,借著國際市場上五槽煤價格暴漲,玩命向外倒騰,就連特供給北洋水師的五槽煤也斷了去換錢。
那北洋水師燒什么?
張翼十分想得開:燒劣質煤唄。
別看這種煤含煙多動力差,燒多了還損壞鍋爐,可你堂堂北洋水師,不要在乎這些細節嘛,能燒不就行了?
于是從1893年起,哪怕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多次憤怒揭露,痛陳"換了煤"的北洋水師"續運之煤仍多散碎"的慘狀。
但張翼仍然不為所動,甚至還回懟丁汝昌:想找優質五槽煤?你可以自己去煤堆里翻嘛。
為什么如此囂張?
因為張翼這個"倒煤"生意,肥的可不止是自家腰包,六部官員還有王公大臣,甚至國子監的諸多"清流"們,全都從中拿暗股,年年賺得盆滿缽滿。
所以哪怕北洋水師喊破了喉嚨,朝廷大員們也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可憐"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只能燒著劣質煤奔向甲午戰場,然后以老牛拉車般的速度,面對日軍炮口。
背后有這樣一條喝北洋水師血的食物鏈,"倒煤"的北洋水師,又怎樣才能打贏?
甲午戰爭,大清向日本正式宣戰,是在1894年的8月1日。
但只要看看大清"宣戰諭"之前的相關電報,恐怕就要在天雷滾滾后,提前發一聲無奈嘆息。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