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飛機是誰發明的”這個問題有著明確的答案——美國的萊特兄弟。但對于特別是蘇聯時代的俄羅斯人來說,這一榮耀理當屬于自己的同胞——亞歷山大·費道洛維奇·莫柴伊斯基。據說,這位沙皇俄國的海軍軍官在1881年制作了一臺長約14米,翼長約10米、翼寬14米的飛行器,并在1883年2月22日于彼得堡郊區進行了試驗。按照俄國人的說法,在此之后,“考慮到軍事價值,對試驗進行了保密”。由于這個原因,“俄羅斯學者在這些新發現中的權威地位,為西方學者和歷史家們恬不知恥地否認了”……
拋開其中情緒化的話語不論,俄國人對于航空器的渴望是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雖然相較同時期的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等其他歐美國家,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經濟整體落后,工業基礎薄弱,但航空工業卻是一個例外。1909 年,俄國第一家以航空產品制造為主營業務的企業——“俄國第一航空公司”在彼得堡成立。該公司在初始階段以小批量生產法國授權許可的機型為主,積累了一定經驗后努力開展新機型的研發工作,不久就生產出了20世紀俄國航空史上第一架自主研發的量產飛機,即“俄羅斯 A”型飛機。
1955年7月22日,等待起飛的參加解放日慶典表演的波蘭空軍的Lim-1 戰斗機大隊
另一種“伊里亞·穆羅梅茨”飛機是沙皇俄國航空工業的驕傲。這種飛機裝4臺發動機,單臺功率140馬力,時速135公里,升限4000米,可載七名機組人員和800公斤炸彈;此外還裝有火力很強的7挺自衛機槍,其機艙內部裝載彈藥、乘員職責分開等設計,已經基本具備現代轟炸機的主要特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前線俄軍接收了近百架這種飛機。到十月革命前,俄國已經約有15個工廠和作坊從事飛機生產,這些工廠和作坊分布在莫斯科、彼得堡、敖德薩和里加等地。所有這些航空工廠雇用的職工人數近一萬人。
十月革命勝利之后,新生的紅色政權敏銳地意識到了航空工業的軍事價值。就在蘇維埃政權成立的最初日子里,人民軍事委員會便成立了航空委員會。1918年5月,蘇俄成立了工農紅色空軍管理總局。同年6月,人民委員會頒布航空企業國有化法令,國家行政管理人員全面控制了航空工業的組織工作,從此將其納入了舉國體制之內。1918年1月,列寧在接見航空委員會的代表時更表示,蘇維埃俄國應當有它自己的空軍。他還強調說,航空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是本世紀最重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此番話無疑預示著,蘇維埃政權不僅將航空工業當作是增強國家軍事實力的強大武器,同時將其視為凝聚國家力量的精神工具。
1941 年,伊果爾·斯科爾斯基試飛四發雙翼的“伊里亞·穆羅梅茨”飛機
到了1929年6月,蘇共中央委員會在“關于蘇聯國防形勢”的決議中指出:“應該承認,在過去五年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組建了紅色空軍。蘇共中央認為,近幾年內紅色空軍建設的主要任務是盡快提高質量,使之達到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水平。竭盡全力來培養、造就和擴大我們蘇維埃自己的科研設計力量,尤其在發動機制造方面。”這樣一來,舉全國之力快速發展航空工業這種科技含量高的工業部門,以滿足軍事需求就成為蘇聯政府的迫切任務。因此,航空工業的資金總投入在20世紀30 年代初期增長了一倍,使得“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頭四年里,蘇聯航空工業總計生產了4289架飛機”。1936 年,蘇聯國家經濟建設的整體預算約為148億盧布,而航空工業總局得到了其中1/3(近50億盧布)。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蘇聯航空工業總局根本就不曾制定過民用產品生產計劃,其所有的生產資源都只為國家的軍事目標服務。
到二戰結束時的1945年,蘇聯航空工業人民委員部已下轄企業171家,擁有金屬切削機床近10萬臺,從業人員超過71萬人。此時的蘇聯航空工業體系已趨于成熟完善,成為國家軍事工業綜合體的重要支柱。更不用說,強大的航空工業本身就是蘇聯這個國家躋身世界強國的標志之一了。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