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
從前,有個人到別人家去做客。這家主人很好客,非常熱情地接待了他,還到園子里摘下許多新鮮的梨和大棗讓他吃。
黃燦燦的梨,紅紅的棗兒,真饞人。年輕人二話沒說,拿起梨就吃。一連吃了好幾個,邊吃邊點頭。
主人見了,客氣地說:“適量吃些梨對牙齒有好處,要是吃多了會傷脾胃的。”年輕人說:“那好,我就吃大棗兒吧。”說完,就抓起大棗兒吃起來。
主人見了,又告訴地說:“吃棗兒對脾胃倒是有益處,但吃多了會傷牙齒的。”這位年輕人吐出棗核,愣住了。
忽然,他若有所悟地叫道:“哈哈,我有辦法啦!吃梨的時候,別往肚子里咽,只在嘴里嚼嚼就吐出來,就不會傷脾胃了;吃棗兒的時候,別用牙齒咬,把整個棗兒吞進肚子里,就不會損傷牙齒了。這豈不是兩全其美嗎?”
主人聽了,開玩笑地對他說:“吃梨只嚼不咽,倒不難做到。可是吃棗兒要是只咽不嚼,那不成了囫圇吞棗了嗎?你的肚子受得了嗎?”
年輕人一聽,臉憋得通紅,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在場的人見了,都笑得前仰后合。
【成語】囫圇吞棗
【釋義】意思是把棗兒整個吞下去,比喻讀書等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
【出處】元?白珽《湛淵靜語》:“客有日:“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一呆弟子思久之,日:“我食梨則嚼而不咽,不能傷我之脾我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齒。”狎者日:“你真是囫圇吞卻個棗也。”
【近義詞】不求甚解 走馬觀花
【反義詞】細嚼慢咽
【例句】學知識要細嚼慢咽,不能囫圇吞棗。
食物的營養是“吃”出來的,營養都在食物里面,直接吞下去,人體是吸收不了的,吃得太快也會傷害腸胃,細嚼慢咽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囫圇吞棗→棗梨之災→災難深重→重于泰山→山清水秀→秀色可餐→餐風宿雨→雨過天晴→晴云秋月→月明星稀→稀稀疏疏→疏而不漏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