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到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準備開始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但是因為是人生第一次求職,很多同學朋友都卡在“簡歷”“面試”里。
要么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工作經驗,一份簡歷就是幾句話;
要么是面試的時候不知道重點在哪里,好苦惱;
甚至有時候,我踩坑根本不自知;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應屆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
其實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說,打造一份漂亮的簡歷和面試并不難。一般來說,只要做好兩件事:
充分發揮你的“長板”,創造你的獨特性。
不說“做”,只說“收獲”。
忘掉木桶理論,突出你的長板
你一定聽說過木桶理論。
決定一桶能裝多少水的是桶上最短的木板。
這個理論本身沒有錯,但是如果你把它作為個人成長的導向,那就是大錯特錯了。
當你還在上學的時候,你面對的每一門課程都同樣重要。就算拿不到正a,至少也不會有一門課不及格。
但是當你離開學校,踏入社會,這個邏輯就不再起作用了。
你不能再把自己當成“水桶”了。相反,我們應該一起把自己變成有用的“板”。
找工作的時候,你未來的老板并不在乎你的短板有多短。他關心的是你的長板有多長。
因為公司就是水桶,他要做的就是多找幾塊長板,把水桶圍起來。
基于這個原因,我們發現畢業生在制作簡歷時有一個誤區,那就是建立榮譽。
很多人喜歡在簡歷上折疊學校的各種榮譽。
什么三好學生,獎學金,學校演講比賽前十,體育冠軍,我都等不及要在面試官面前拿所有證書了。
但是,當這么大量的證書擺在面試官面前,對你找工作沒有任何幫助。
說實話,大學校園里的活動本來就豐富多彩,稍微用心一點就能拿到幾個“獎項”也不是什么難事。
至于面試官,他今天可能面試過十幾個“比賽冠軍”和七八個“最佳辯手”。在這種情況下,你的“榮譽”真的不算什么。
更何況,也許在你所有的榮譽中,有一個非常難得的獎項。
比如“八校聯合辯論賽”最佳辯手等等,但是如果簡歷里堆積了很多榮譽,這種含金量高的榮譽的價值就會被其他項目“稀釋”。
所以,你的榮譽可以列在簡歷上,但是“你比更多更有價值”。確保面試官能直觀感受到你的獨特價值。
況且,簡歷上真正的加分項往往在于“與眾不同”。
其實比起各種學校比賽的榮譽。校外實習的經歷更容易吸引面試官的注意力。
比如博物館志愿者講師或者法律宣傳志愿者的經歷。雖然沒有“獎狀”,但這些多接觸社會的經歷往往會讓面試官對你更感興趣。
我曾經請了一個新的媒體編輯,他的簡歷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內容,就是“我以前是動物園管理員”。
這次經歷讓我覺得很有意思。面試的時候,我讓他多講講他是怎么和動物相處的。結果從他的描述中,我發現他在“講述”這件事上還是挺有天賦的,于是我高高興興的雇傭了他。
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完全勝任這項工作。
不說“做”,只說“收獲”
應屆畢業生面試時容易出現的另一個誤區是說“搞定”而不是“收獲”。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很多畢業生喜歡在簡歷里寫社團領導和學生會干部的經歷。這樣做當然沒有錯。
但如果僅限于此,那么這段經歷對你求職沒有任何幫助。
其實面試官真的對你的校園生活不感興趣。他真正在乎的是,你能否通過你描述的校園生活,看到你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你是學生會主席。你組織了一個學校迎新晚會。這些都很好。但問題是,如果你只說這些,面試官能看出你有哪些優秀的能力嗎?
畢竟這些活動只是一些學生組織和學校聚會,所以你真正應該做的不是告訴他你做了什么,而是你通過做這些事情得到了什么。
朋友以前在學校做校招,想招一個平面設計師。兩個學生剛投簡歷,一個是學生會宣傳部負責人,一個是宣傳部主任。
在宣傳部負責人的簡歷上,有大量的宣傳部門做過的工作,負責過哪些活動,取得了哪些效果。
至于官方,他的簡歷很簡單,寫著:“大學期間一共設計了100張海報,其中包括根據贊助商要求設計的20多份宣傳資料。”在簡歷的最后,他附上了自己最喜歡的三部作品。
其實很多同學朋友也是如此。無論是簡歷還是面試,簡單的羅列“經歷”對面試官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
你需要做的是告訴面試官我學到了什么,通過這些經歷我獲得了什么成長。而這些都是證明自己成長的最有力的證據。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曾經講過這樣一個原則:要把你的經歷包裝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故事的重點應該是如何解決“問題”。工作經歷如此,學校生活也是如此。
與其列舉你擔任學生會主席的經歷,不如說說你在任職期間解決了哪些具體的“問題”,獲得了哪些具體的“收獲”。
只有把這些事情解釋清楚,你的經歷才算是完美的加分項。
來源:燈塔,歡迎分享這篇文章!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