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段尷尬感溢出屏幕的直播片段登頂微博熱搜榜,16歲的男演員邊程在直播中頻繁打斷21歲的女演員任敏,說她長得不好看,不高,年紀大和腳臭。而他們倆剛剛在《清平樂》里才合作出演了一對戀人。
大家對這段三分多鐘視頻的反應不盡相同。有些人直接給邊程貼上了“不尊重女性”、 “厭女”的標簽;有些人認為他是情商低,沒有禮貌;也有一些人認為邊程只是典型的青春期的男孩兒的樣子,愛開女生玩笑很正常。
事后邊程發了微博向任敏道歉,從性別和年齡的角度承認了錯誤:“作為男生對女孩子說出如此不尊重的話是萬萬不應該的”,“年齡不是我逃避錯誤的借口”。
而任敏的微博里雖然從年齡角度給邊程找了個臺階下,但能感覺到她內心還是心有余悸。
但這件事的熱度并不只關于這兩個演員,而是在于邊程的行為讓許多女生回憶起了自己上學時也常常被男生這樣“調侃”,雖然男生自己會認為這只是開玩笑而已,但在女孩兒心中卻留下了很大的陰影。
蒼耳蒼蒼 :邊程直播有感!青春期的時候遇到這種男生真的對女生傷害太大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初中高中遇到過這種男生,就是明明自己也還可以起碼沒有很丑,但是他總是要來嘴你丑,時間長了就覺得自己真的很丑。
初冬 :我真的太能感同身受了,非常難過。我大概一年級的時候就被男生罵妓女,因為我總是穿裙子,導致我長大后本能地抗拒穿裙子高跟鞋,現在衣柜鞋柜也沒幾件裙子高跟鞋,有的也沒穿過幾次。而且,有厭男心理,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知道如何和男生相處。
今天我們就從性別和年齡的角度來聊一聊,為什么大家對青春期男孩對行為有著如此深的恐懼和厭惡。“青春期”和“還未長大”是所有行為的借口嗎?
男生喜歡惹女生生氣似乎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了。從小學的時候為了得到女生的關注去追打女生,到初高中的拽辮子、彈女生背后的內衣邊、以及各種嘴上的調侃和玩笑,都被認為是非常正常的男孩子的行為。
特別是自從2001年臺版《流星花園》爆紅,道明寺式“我欺負你是因為喜歡你”的追女生的方法成為了許多青少年們效仿的對象。以至于到20年后的今天,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如果影視劇或者網絡小說里的某個男生開始針對或者欺負某個女生了,那么他一定是喜歡上她了。
但是,現實生活中的女生碰到的狀況卻并不是道明寺這種幼稚但帶著點可愛的求愛,而往往是讓她們無法忍受的惡毒的玩笑、嘲諷、攻擊甚至暴力。
女生的外貌是最常遭到男生攻擊的。豆瓣的一名網友寫道:“初中的時候比較胖,我前面的男生就經常語言攻擊我。我真的很怕他說話,他一說話就是諷刺我,什么你退后一點啦,是不是因為你胖占的位置多,真的很陰影,我現在想起他都覺得很可怕,簡直像魔咒一樣”。
更糟糕的是,由一個男生開始的攻擊常常變成一群男生的起哄和嘲笑。另一名網友說:“我們初中班里的惡臭男同學評選班里四大恐龍,平時羞辱這幾個女生,就連老師上課提問點到這幾個女同學的名字,這幫男生都要竊笑。”
樂評人耳帝在微博上給出了少見的男性視角。他說邊程直播中對任敏說話的方式與他初中時一模一樣,“而且那個時候,一個班里這樣說話的男生絕不是少數”。
這種現象也絕不僅僅發生在中國。去年,澳大利亞的頂尖男校St. Kevin’s College 的一群高中男生被拍到在公共交通的電車上,用近乎嘶吼的聲調,并且驕傲的態度,唱起一首侮辱女性的歌。
之后電視臺的深度調查發現,這所學校的男生常常在遇見附近學校的女生時,會進行各種挑逗、嘲諷和性騷擾。學校里的女老師甚至都是他們招惹的對象。有認識這個學校男生的女生說,當一對一的時候,這些男生可能并沒有這么討厭,但是當他們群體出現的時候,就會做出非常多厭女的行為。
社會學中認為,這種男生抱團對女生攻擊和嘲諷的行為是男性通過同性社交(Homosociality) 來維護和鞏固群體主導地位的重要方式。
當男生感知到這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男性氣概是要求他們不流露出真感情,同時要表現出有競爭性和攻擊性,并且把女性物化為性對象時,他們便會利用社交的方式來貶低女性使她們處于更低的地位,以鞏固男性群體的主導地位。
但在國內許多家長和老師看來,這都只是男生青春期的“正常表現”。例如網上一篇流傳得很廣的《家有青春期男孩,父母千萬要注意》里說:“青春期的男孩是會做一些蠢事的,這是一種天性”。
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很多人的想法:男孩在青春期前一切都好好的,一到青春期,突然各種問題行為都會跑出來了,但等青春期一過,男孩就可以變成“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了。
似乎所有問題,都可以用“青春期”來解釋。
狹義的青春期 (Puberty) 指從兒童到成年人過渡的性發育的幾年。由荷爾蒙分泌帶來的變聲、長體毛、性器官發育、性欲等的出現,都是常見的青春期標志。有研究表明中國男生達到青春期生理變化的中位數約為13歲,可是個體間的差異可能多達四五年。
但人們常說的青春期卻不只是指性發育的幾年,而是指青少年時期(Adolescence)。雖然它也是從兒童到成年人的過渡時期,但并不隨著性發育完成而終結,它通常以心理和社會生活上步入成年人的生活而算作結束。
按時間長度來說,青少年時期明顯是長于青春期的。但人們卻常常用“青春期”來指代整個青少年時期,也就是從兒童到成年人過渡的整個時間段。
說到青少年時期,通常人們都聯想到的都是活力、積極、陽光。但如果說“他在青春期”,就和說某人正經歷更年期或者月經期一樣,指的是這個人出現各種行為和情緒的問題了。
這說明了社會文化的一個固有印象――這個時間段的青少年就是會出現各種問題,且首要原因是個體在這個年齡段發生的“自然”變化,特別是生理(荷爾蒙)的變化。
在這長達十年的時間里,青少年產生的叛逆、戀愛、抑郁、焦躁、暴力,等許多成年人不認同的行為和情緒,似乎都可以被貼上“青春期荷爾蒙”的標簽來解釋。
更重要的是,認定了這只是一個時期的問題,也就意味著認為這個時期過去后,所有的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煙消云散。就像任敏說的:“交給時間,會長大”。
可是如果一切都只是青春期荷爾蒙帶來的話,為什么有的男生在十幾歲的時候也可以非常專注、善解人意、彬彬有禮,而有的男生卻焦躁不安、難以相處、出口傷人?
事實上,近些年心理學家也指出,荷爾蒙與青春期的行為和情緒問題之間并沒有直接因果關系。許多荷爾蒙水平非常高的青少年并沒有出現任何情緒和行為的問題,而大部分的普通青春期少年也并不會出現任何嚴重問題。
當然,青少年時期的行為及情緒變化,與荷爾蒙、大腦發育程度、對自我的認識等個人的成長改變多少都有些關系。但成年人常常忽略的是,社會對青少年的期待和要求、家長和老師對待他們的態度與方法,也是影響青少年成長的重要的力量――有時甚至超過生理的因素。
而比起對生理變化的在意,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是不是在用“青春期荷爾蒙”掩蓋青少年的問題和輕視他們的訴求?
就好像女生和男朋友因為相處不融洽吵架,可是男生認為她只是因為月經期荷爾蒙的變化導致情緒不好,還讓她多喝熱水,那么問題會得到解決而女生的情緒能有所好轉嗎?
在更深一層的討論里,有學者認為,“青春期問題少年”,其實是美國社會發明出來的形象。
將青少年和各種問題行為及情緒捆綁,是社會為了能夠控制這個已有相當獨立能力的社會群體而創作出來的敘事。把不符合社會秩序的行為打上“有問題”、 “不正常”的標簽,并給這些問題再找出生理的原因,便給規訓和控制這個群體提供了合理性。
無論你認為雄性荷爾蒙的“天災”要為青春期男生的行為負上多少責任,都必須直視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對男生女生施行的雙重標準造成的“人禍”。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家長對男孩兒和女孩兒的期待和管教度差異越來越大。在中國,家長往往認為男孩女孩在嬰兒和兒童時期差別不大,可到了青春期,家長對男孩的出格行為和暴力傾向就出現了更高程度的包容甚至變相的鼓勵,但同時對女孩的各種行為約束卻要求越來越嚴格,自由度也相對男生低了很多。
例如關于男生招惹和欺負女生這件事,最能夠容忍這種行為的往往并不是這些受到欺負的女生本人,而是周圍的成年人。家長和老師總是會用各種理由,像“男生喜歡你才欺負你”或者“男生就是晚熟”,讓女生理解和忍讓。
但是這種理由只能讓受害的女生忍讓,而不能讓男生停止攻擊。因為它不僅給男生當下的行為找了個很好的臺階,還為未來的再犯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對家長和老師來說,給男生出格的行為貼上“男生就是這樣”的標簽,可以降低管教的標準,又何嘗不是減輕壓力和愧疚的方法呢?
更重要的是,面對男生的玩笑、攻擊、甚至暴力,家長和老師并不允許女生用以牙還牙的方式進行還擊。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因為一個女生被男生拽疼了辮子,然后她對男生進行還擊,一頓暴打,那么家長和老師會用震驚的語氣責備這個女生說“你是女生啊,怎么可以像男生一樣這么暴力呢”?
青春期的男生還常常喜歡調侃女生的胸部,這對于在發育的女生來說是非常尷尬和害羞的事情。但如果女生也對男生的重要性征部位進行調侃作為回擊呢?這恐怕就不單單會招來是責備了,這個女生甚至可能會被認為道德敗壞。
一方面,社會要求女生要溫柔、理解和忍耐;但另一方面,男生卻有了“青春期”和“性別”兩個完美的理由,為所欲為,并且把這樣的惡習帶到成年,輕則進化為讓女性討厭的“油膩的男人”,重則變成性暴力的加害者。
另一個會把男生往討人厭的方向引導的常見教育理念就是,不僅強調男生要非常的獨立和自我,還認為他們天生就不擅長情感溝通的表達;同時,教導女生天生就善解人意,鼓勵她們照顧他人的感受多過自己的需求。
如果男生天生就不擅長情感的理解和表達,那么我們也很難理解為什么從古至今的大文人、大導演、著名心理學家、外交家等等都是男性占絕對主導。
但就從教育的角度上來說,無論男生是否天生擅長理解別人的情緒,如果后天一直放縱和鼓勵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不去為他人著想,那么也難怪男生在調侃和欺負女生的時候總有“我不管你覺不覺得好笑,反正我覺得好笑就行”的心態了。
可是,男生并不是天生就惡毒且自私自利的。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Niobe Way,通過6年間對數十名青少年男生跟蹤的研究《Deep Secrets》發現,十二三歲的男生對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是非常敏感的。但在這個強調男性就是要陽剛、要占有女性的文化中,他們必須漸漸隱藏自己的真實感情,表現出一副什么都不在乎的樣子。
而且為了證明自己的陽剛之氣,還要時不時調戲女生,表達出想要占有她們的欲望。他們非常明白,自己必須要符合社會對男子漢氣概的期待才不會被看不起,可是在他們變成那樣的男人的過程中,內心是非常不安、掙扎和痛苦的。他們甚至會羨慕女生,因為“這樣就不用表現得沒有感情了”。
青春期的男生并不一定都很糟糕。幫助他們從小尊重女性和懂得如何正確表達情感,是家長和學校應該重視的事情。
來源:歡迎分享,歡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