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體書法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文字按字體分可以分為楷、草、行、隸、篆五種。并且每種字大部分是用發明者的姓氏來命名這款字體,如楷書中的顏體(顏真卿所創)、歐體(歐陽詢所創)、柳體(柳宗元所創)等等,這可真的算是體中有體。
但是有一種字體,他并沒有用發明者的姓氏命名,而是以朝代的名稱來代之,因為這款字體不是手寫字體,換句話說,它跟本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書法,這款字體就是宋體字。
現如今有一種說法,現在的書法已經遠離了普通人的認識和常識。相傳,宋體字是由宋代的奸臣秦檜所創的。這個奸臣秦檜博學多才,并且在書法上有很高的造詣。他綜合了前人所有書法之長,自創了一種利于印刷的字體,自成一家。
要是延續歷史在字體命名方面的特征,這種字體應當命名為“秦體”才對。可由于秦檜的人品太惡劣,在抗金斗爭中,竟然是投降派的代表性人物,并且還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了抗金英雄岳飛父子,成了一個萬夫所指的千古罪人,因此,人們雖然應用了他的技術,但是卻把這種字體更名為“宋體字”。
宋體字源于印刷業,從發展上來說宋體字有兩個源頭:
宋體字的第一個源頭是中國的書法藝術。中國很早就出現了刻寫在動物的骨片上和鑄就在青銅器皿上的象形文字,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甲骨文和鐘鼎文。
甲骨文是殷商時期,人們把占卜后的內容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因為刻寫在甲骨片上的內容不再改動,所以,人們通常是在龜甲或獸骨上刻字的時候都是一氣呵成。
從中國漢字的發展來看,大致先后可以分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仿宋體、宋體字等。從這一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人類在發明文字的過程中,總體趨向是追求簡約、對稱、統一的格式化。
自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后,隨即采用了丞相李斯“書同文”的建議,發布皇榜,通告天下,將之前那些邊邊角角的繁雜的字體全部廢除,全國統一使用篆
體。現在看來,這也是凸顯其智慧的最好證明,因為秦始皇知道,武力統一只是地域版圖上的統一,但是施行“書同文”方針,那么就會在心理上和文化上統一人民,這也使得中華民族在秦朝以后,盡管戰爭不斷,分分合合,但都只是朝代的更替而已,最終還是都融入了漢字,并不斷繁衍壯大。
自漢承秦制之后,中央集權較秦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憑借著漢武帝的雄才大略,經過南戰北伐,不斷擴大了中央帝國的版圖。武帝劉徹為了確保邊疆永安,于是便設立了屯兵制,僅僅是這么一個小小的政策,使得中國文化在邊疆迅速地扎下了根。這樣,對當時信息傳播的質量與速度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這個時候,小篆就逐漸演變為隸書,在史上稱之為“隸變”。
“隸變”的這種演變并不僅僅因為小篆的復雜難寫,而且還與毛筆的出現有著密切的關系。也正是因為毛筆的書寫形式,把篆書的書寫圖畫演變為方正平直的隸書,使象形字逐漸演化為抽象的漢字,并初步形成了點、橫、撇、捺、豎、提、鉤、折等筆畫,初步具有了方塊字體的特征。
在此之外,當時的文員時常需要快速地記一些公文,在書寫隸書時,某些筆畫就逐漸地接連起來,這也就是如今所說的草隸。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進步,漢字當然面向整齊、簡約的方向發展,這也就有了楷書。當時的漢代就已經具備了楷、草、隸、篆這四種中國主要的書體了。
其次,宋體字的另一個源頭是借于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具有漫長的歷史,最初印刷體現在玉璽、封印泥、銘文印章和印記上。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科學文化越來越重視,這就要求雕版印刷的發展和普及。
雕版印刷是指將所要印的文章反刻在特制的木板上,然后用墨、紙等進行印刷,其歷史可追溯于唐朝甚至更早。那時的工匠們都以唐代的三大書法家的楷書作為臨刻原本,最初是臨刻,日后工匠們融入了自己的智慧,結合自己手中的工具和木版材質的特點,使書法字體更加規范。
早期雕版印刷的字體,常由當時的書法家撰寫,然后再由刻工們直接反拓后臨刻,由于當時的刻工對書法家非常敬重,所以,當時所刻的字體也都保留了書法家的特點,并且也帶有濃厚的正楷韻味。這種字體,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仿宋體”和“宋體字”的前身。所以,宋體的演變過程就是通過雕版印刷從楷體演變到正楷,從正楷再演變為仿宋體,最后成為宋
體。但是為什么生于唐朝但早于宋朝的字體稱之為“仿宋體”呢。原來這還與我國著名書法家、篆刻家丁輔之和丁善之兩位老先生有關系,1916年,兩位老先生參考北宋古刻善仿寫制作的“聚珍仿宋”。在這之后,上海兩家印刷廠都有多種仿宋體的圖書面世。
雕版印刷傳到了兩宋時期,由于當時社會相對安定,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經濟發展迅速。這一時期,平民可以通過科舉制度進入仕途為官,所以當時讀書氛圍濃厚,官民都有藏書的習慣,甚至在農村中的一些富裕家庭有的藏書過千卷。
由于社會對書籍的需求量空前的增加,所以,刻工就要更加快速的、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務。因此,刻工們總結了過去臨刻的經驗,充分利用手中刻刀的特點,又在楷書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造和加工,用最簡約的筆畫,表現出楷書的特征,這也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宋體字。宋體字是在唐宋時期產生、發展,到了明朝時,宋體字開始成熟,所以,在日本稱我國的宋體字為“明朝體”。
雕版印刷在臨刻楷書時,不知不覺地完成了漢字過渡的偉大任務,為我國現代印刷字體的規范鋪就了一條平坦的大道。宋體字在中國字體的發展史上,上起到了承中國書法之精髓,下對漢字的規范化起到了指導作用。宋體字與中國書法一脈相承,宋體字巧妙地把中國書法與楷書的本質結合到了一起,并且得到了中華民族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