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貨幣戰爭
中國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故事:從前在中原這片土地上有幾個國家,彼此都離得不遠,其中的一個國家,物產豐富,稻谷畜牧樣樣都有。要是按照我們正常思維,像這樣的國家應當非常強大,可是,這個國家卻剛好相反,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國家不產銅、鐵這樣的金屬。
在當時以大刀、長矛為武器的時代,如果一個國家沒有鐵,就會造成國家軍事力量薄弱。如果沒有銅,這個國家就會沒有貨幣,如果國家沒有貨幣,那么就會造成與其他國家不能進行平等貿易。
如果按照一斤鐵可以換一千個銅幣,一千個銅幣可以買一百斤大米的話,那么,這個國家只需要一百斤糧食換一斤鐵。但是不行,這個國家要拿一千斤甚至更多的糧食才能換一斤鐵。因為這個國家沒有軍事競爭力,所以造成其他國家對它在經濟上任意剝奪,而且有時甚至拿著糧食也換不來鐵,因為其他的幾個國家也都知道,如果這個國家儲備了足夠多的鐵,那么就會對自己產生威脅。
這個國家真的就沒有一點鐵么?有,平常百姓家的鍋、農具等,但是除了這些,就再也找不到鐵的蹤跡了。這個國家就沒有金屬礦藏么?有,只是這個國家產的是鉛,在當時一點用處都沒有,并且這個國家鉛的產量非常大。正因為這些因素,才使得這個國家的歷代君主都勵精圖治,想要改變這種現狀。
雖然君主勵精圖治,這個國家不但沒有擺脫落后局面,而且經濟反倒連年倒退,因為這個國家沒有貨幣,就連國內都出現了很多問題。國內的經濟幾乎回到了原始社會時以物物交換為主的形式了,如:今年的糧食大豐收,布匹少了,那么一米布就可以換三斤糧食;第二年布產量增加,那么就會用五米布換一斤糧食。就這樣,國家實力越來越弱,幾乎其他國家只要一出兵,這個國家就滅了。
有一年,這個國家的新任皇帝登基了。這個皇帝僅僅通過幾個簡單政策的實施,就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使得這個國家迅速改變了這種狀況。
這個國家開始用自己所產的鉛制作流通貨幣,并且對內制定價格體系:十個鉛幣可以買到一斤一兩糧食,二十個鉛幣可以買到一米一尺布。一斤鐵可以賣到三十個鉛幣,一斤銅則可以賣到兩千一百個鉛幣。而當時別國的一斤鐵可以換一千個銅幣,一斤銅可以換到七百個銅幣。但是這個國家制定對外貨幣兌換體系,一個銅幣可以換到一個鉛幣,并且還附加了一個“經商不收稅”的政策。
就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當時很多商人從各地跑到這個國家來經商。商人到這個地方經商,無非就是兩種東西吸引著他們,一個是這個地區的商品物資,而另一個就是實在的經濟利益了。
但是,當商人拿著自己的錢到這個國家進行貿易的時候,首先還要把自己的銅幣換成當地可流通的鉛幣,那么等到這些緊俏商品賣完了之后,在這兒所賺的錢一旦出了這個國家,就會變成一堆沒有用的廢金屬,所有商人在出國境之前,只能把這些“廢金屬”換做糧食和布匹帶回國。
我們來算一下這筆賬,別國的十個銅幣可以買到一斤糧食,而這個國家是十個鉛幣能買一斤一兩糧食,而鉛幣與銅幣的兌換確實一比一的,也可以這樣說,其他國家的一千個銅幣可以在這個國家買到一百一-斤糧食。而如果拿著一斤鐵在本國賣了,只能買一百斤糧食,而這個國家的一斤鐵賣后卻可以買到三百三十斤糧食。
就這樣,這個國家的銅和鐵的儲備量直線上升,很快,這個國家的武器和農具大量增加,軍隊實力也大幅度增加,并且兵源充足。兵源充足進一步造成國家國防力量不斷增加,就這樣,這個國家逐漸強盛了起來。
其他的那些國家呢?說起來也奇怪,這些國家的百姓都在忙碌著生產銅、鐵等重金屬。生產幾斤銅鐵,就可以頂種幾畝地的收益,所以,這些國家的土地長滿了荒草。而這些國家的農產品依賴從國外進口。
就這樣,這個國家鐵和銅的儲備量直線上升,這種情況下,又出了一個政策,這個國家把這些銅鑄成銅幣再次流回其他的國家,使得各國的物價上漲,人民不得不定居到流行鉛幣的國家。周邊的這些國家的人口逐漸減少,國防實力越來越弱。
這個時候,這個國君開始賣給其他國家糧食,但是,這些糧食全部是用鍋炒熟后再賣出去的。就這樣過了幾年,突然,這個國家全面封鎖了國境,并且不賣出一粒糧食。周邊的那些國家才意識到危機,眼看著糧食一天天減少,國內開始動亂。于是這個國家,抓住時機,一舉滅掉了周邊的幾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