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上班制度
在影視作品中常會有這樣的場面,官員們每日迎著早晨9點鐘的太陽上朝,和皇帝討論一番后在踏著中午11點的陽光回家吃飯,可是官場上的作息時間真的是這樣的么?
其實,古人們上班的時間可要比現代人的嚴格多了,現代人上班一般都是“朝九晚五”,而古代則要求“聞雞上朝”,也就是說天只要一亮,官員們就要準備去上朝了。
早在詩經中就對這種作息時間有了記載,《詩經?齊風?雞鳴》中寫到“雞既鳴矣,朝既盈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大體意思是公雞已經打鳴了,上朝的人已經到了,東方的天已經放亮了,朝堂之上已經忙碌起來了。通過這首詩歌,我們可以很直觀地了解到古代官員上朝時的痛苦。
官員們上朝的方式也讓人大跌眼鏡,除了年紀大的一品大員外,基本上很少有人會被賞賜騎馬或者坐轎。所以,不管你官居何位,一到上朝的時候都得變成“步兵”。
更要命的是天不亮就來上班還沒有絲毫照明措施,明朝魏忠賢當權期間下令廢棄路燈,不想清朝竟然承襲了這一習慣,給出的理由好像是為了消弭火患。最后弄得百官是“戊夜趨朝,皆暗行而入,相遇非審視不辨”,相傳還發生過有的官員在雨夜上朝時因無照明而跌入御河中溺死的事,實在是可笑至極。
這種步行上班導致身亡的事情只會發生在“無燈一族”的身上,還有相當一部分大臣是“有燈一族”。清朝的親王、堂部級別的大臣就可以見光T,他們上朝都是有專門的人提著燈指引,直接送到朝堂的“等候室”。另夕卜,軍機處、奏事處,各部衙門的遞奏官和各省的提塘官,他們都是可以特許給燈的。因為他們送來的各種文件或許就是皇上今天在朝堂之上要討論的內容。
那些“無光”上朝族就只能集結在東華門外,像等公交車一樣等待著遠處的燈火。能趕上這趟燈火的自然可以馬上入宮上朝,趕不上的也只好等下一班了。
就算你安安全全來到朝堂上,該站在什么地方你也不一定能弄得清。每一種朝會都有不同的站法,個人的升職降職也會引起站位的變化,這些都有專人來記錄,但是有時候專人記錄也會出錯,這就需要自己多長點記性了。
京官早朝確實辛苦,但是這退朝之后的飲食待遇還是不錯的。好歹也是皇上親自請客吃飯,“御膳房出品”更是少不了,可以說緊張了一上午的官員,終于可以吃個踏實的午飯了。
京官上朝如此,地方官亦是如此。只不過地方官上班要比京官上朝晚一些。早晚以升旗擊鼓為號,署官們就按照規定按部就班地到自己的崗位上準備。
官場作息最怕的就是遲到,但是同樣是遲到,待遇卻可以天壤之別。兩首描述軍機處“章京”遲到的詩就可以看出這種差別。一首是描述“紅章京”的:“玉表金鐘到卯初,烹茶洗臉費工夫。薰香侍女披貂褂,傅粉家奴取數珠。
馬走如龍車似水,主人似虎仆如狐。昂然直入軍機處,突問中堂到也無?”另一首是描述“黑章京”的:“約略時光到卯初,劈柴生火費工夫。老妻被面披貂褂,丑婢墻頭取數珠。馬走如牛車似碾,主人似鼠仆如豬。驀然溜到軍機處,悄問中堂到也無?”
除了對“上班”的時間要求嚴格之外,古代對官員的休假也是非常嚴格的。那時候的官員并不像現在一樣,有什么“五一”“-一”之類的大小假期,放假對于他們來說簡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就拿宋朝為例吧,宋代官員所休之假大致分為:定期例假、節日假期和婚喪病事假三大類型。
其中定期假和各種節日假的休假方式與其他朝代有所不同,一般會采取“朝假”和“休務”兩種。“朝假”即為皇帝不上朝,官員不必赴殿朝參,但需值日辦公;而“休務”則是指官員不必值日辦公,可在家或自由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