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曹操,用人“唯才是舉”
如今的社會中,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特別是大的事業,僅僅依靠自己一個人的能力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很成功的,因為一個人的力量實在是太有限。一個好的領導者,會讓自己所用的人才為自己服務,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而這些人才用不當時,就會讓自己的處境一片混亂。然而,人才又是很難支配十分得當的,這是一個好的領導者注重解決的問題。
三國時期的一代梟雄——曹操,歷來老百姓對這個人沒有什么好的印象。然而,曹操竟以一人之智,聚萬眾之力,討黃巾、戰袁紹,平定天下,這不可不說他是一位卓越的領導人才。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知識的豐富,思維的開闊,對某些事也有了不同看法,對曹操的爭議尤其大,但對他的用人方法是肯定的。
在曹操心中,對于尋找人才他有著自己的一套方法。
尋找人才方法一:唯才是舉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曹操頻布了一道求才令,這道求才令不但震驚當世,更招致后世猛烈地抨擊。曹操在求才令中赤裸裸地指出,才德兼備是最理想的人才,但是,有才無德之士,也是國家需要的;甚至,“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也是他所渴求的人才。
曹操是在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他說:“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就是說在太平年間,我們可慢慢地去尋找德才兼備的人,現在是有事的時候,是一個天下不安定的時代,是一個急需人才的時候,這種時候我們要看重的是“功能”,功即功勞,能即能力,而不能把“德”放在前面了。
試想在當時的亂世之中,農田荒蕪,路有餓骨,軍閥割據,強盜叢生,道德準則已經不能用了。而我們現在都是知道的,那些德行高的人是用來治理天下的,而那些有才的人是用來平定天下的,天下尚亂,當然是平定天下為先。曹操在當時就清楚地明白這一點,這不能不讓人嘆服!曹操不愧是非常之人,他敢想敢做,為了心中的理想,在當時封建社會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題,毀譽也在所不惜。這也就是下面提到的曹操注重實際的個性。
尋找人才方法二:注重實際
曹操有句名言:“不得務虛名,而處實禍。”說明他對于人才,沒有閱歷和門第的偏見。事實上他自己也的確是這樣做的。在名與實的問題上,曹操也優先取其實。我們知道:有名的人不一定有實,而有實的人不一定有名。
何況在雙方的交戰中,知已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我認為有時用一名人反而不是一件好事。人總是有缺點的,名人也不例外。而相對來說有名的人聲名在外,世人就會對其了解得多一點,這樣我方的計策小組的信息(缺點,優點等)就會暴露得很多了。如果對方能揚其長,避其短;而又能制我之長處,很明顯對我方是不利的。相反,一個有實無名的人,心理上對方甚至輕視你,而疏于防范,這樣反而變得更有利。
尋找人才方法三:招降納叛
曹操選人用人還有一大特點就是不計較前嫌舊恨,善于“團結大多數”,哪怕是與自己結過怨仇的人,與自己刀光劍影做過對的人,無論何時何地投奔于他,他都真誠表示歡迎,并照樣用之不疑。
當時曹操手下有個叫畢i甚的家人,被曹操的對手張邈扣留了,畢謨在曹操手下就不安心了,曹操就對畢i甚說,你還是到張邈那里去吧,畢i甚大哭說“決不背叛曹公”,曹操甚是感動,誰知曹操走后,畢1?甚卻馬上奔到張邈那里去了。后來曹操戰敗了張邈,大家都說這下畢[甚可要倒霉了,可曹操嘆了口氣說:“盡孝的人怎么可能不忠呢?”非但不殺畢逮,還派他去山東曲阜做丞相。
從側面來說,招降納叛既能網羅人才,又能提高自己的德行,何樂而不為?
前面只是說了一下曹操能用、會用什么人,下面還要說一下他是怎么用人的。
用人寶典一: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其實就是說要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這個道理也許每個人都能夠理解,但是做起來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想要做到知人善任,首先就得要知道有哪些人才,他們有什么樣的才能,放在什么位置上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并且既不能和其它的人才相抵觸,又能互相制約。這樣考慮下去就有點復雜和困難了,但是曹操很好地做到了。
比方說崔琰和毛班,他們的特點是作風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讓他們去主持“組織部”的工作,果然他們兩個選拔推薦上來的人都是德才兼備的。
曹操知人善任、唯才所宜的這個特點,連最討厭曹操的人,比方說寫《容齋隨筆》的洪邁,對曹操的用人也給予了高度評價:“智效一官,權分一郡,無小無大,卓然皆稱其職。”就是說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適,都非常地稱職。
用人寶典二:用人不疑官渡之戰后,曹操從袁紹處繳獲了大量的圖書、資料、文件和書信,其中還有自己手下的人寫給袁紹的信。按常理來說,既然已經掌握了通敵的證據,就應該根據他們按圖索驥,把那些叛徒和革命意志不堅定的人統統找出來。可是曹操并沒有這樣做,當發現有這么一堆書信以后,他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燒毀。
這真是裝糊涂才能寬容人,寬容人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得天下。
就連對曹仁、李典這樣損兵將失樊城的人,曹公非但沒有像袁紹對待田豐那樣將其“投入大獄”乃至“砍頭問罪”,反而安慰有加,勸之曰“勝敗乃軍家之常”,繼續讓他們帶領重兵。確實可貴。當然,曹操作為一個杰出的政治家,一些手段還是要有的。
郭嘉對曹操有這樣一個評價一一“外易簡而內機明”,就是表面上看著他隨隨便便,實際上內心深處謹慎機警,他可以和你握手言歡,他可以和你談笑風生,他可以和你嘻嘻哈哈,他可以和你勾肩搭背,但是請你注意,當他和你握手言歡嘻嘻哈哈的時候,他在觀察著你,而且看人看得入木三分,他會把他對面的人看在眼里,記在心中,爛在肚內,然后他清楚地知道怎樣來對待你。
但人家曹操做得合適,做得巧妙,能洞察人心,在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
正是有了這樣一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之心,才使得曹操在亂世之中取得了勝利。作為杰出的領導者,正是需要這種大胸襟,大智慧,一個好的領導者,就是他一個人端坐在指揮臺上,使得上下一心,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用處,而領導者本身只要掌握住整個局勢的大的發展趨勢就行了。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風格,才使得曹操成為了三國時期的著名人物,三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