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請吃飯
同事之間請客吃飯叫什么?家常便飯。領導呢?飯局。國家領導呢?國宴。那么古代皇帝請客吃飯該叫什么呢?
帝王請吃飯應當是恩,說帝王請客未免有些大不敬,但是如果改成“賜吃”“賞飯”,又有些不恰當。那么皇帝是如何宴請百官吃飯,這場飯局又當如何稱之呢?明代的官方解釋是把這種飯局稱為“大宴儀”。
既然皇帝宴請百官是一種國家禮儀,那么規矩當然是不能不定的,按明朝時的制度,分為大宴、中宴、常宴和小宴。一般只有像立春、元宵、端午、重陽、臘八這樣的節日或者在宗廟或宮殿建成之際才有機會舉行“大宴儀”。那些大宴儀以下規格的,都是在“凡祀圜丘、方澤、祈谷、東宮講讀”時舉行。
早在大明王朝建國之初,朱元璋、朱棣就在奉天殿舉行過“大宴儀”,賞賜百官共同進膳。當然,皇帝要是突然想要“行禮”時,只需要找個借口就可以了,如《明史》中記載宣德五年冬,“久未雪,十二月大雪,帝示群臣《喜雪》詩,復賜賞雪宴。群臣進和章,帝擇其寓警戒者錄之,而為之序”。
大宴儀的準備工作由當時的尚寶寺負責,首先在殿的正中央放好龍椅,鋪好黃麾,并設有二十四人在旁服侍。在殿內設有九個小型“樂隊”和舞女,殿外還準備有歌舞雜技等藝人,供皇帝等大臣們賞樂。尚寶寺命負責膳食的光祿寺在龍椅的西面設酒亭,在龍椅的東面設膳亭,并在酒亭和膳亭的東西兩側各設珍饞美味亭,御宴則放到龍椅前的東西兩方。皇太子的座位在龍椅的東側,呈面向西方,而那些諸王大臣們則依次由南而北東西相向而坐。群臣中,四品以上殿內招待,而五品及以下則在殿外招待。
在開宴的時候,由儀禮司請皇帝先坐上御座。當皇帝一走出來,樂隊便開始奏樂,等到皇帝就坐,奏樂停止,隨后鞭炮鳴響,皇太子、親王貴族等依次上殿,接著便是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分為東西兩隊,進入殿中,五品以下的只能站到殿外。百官行完大禮之后,光祿寺官員持酒而入,這時樂隊再次響起,等到光祿寺官員走到皇帝面前時,樂隊就停止奏樂,光祿寺官員便打開酒壺為皇帝斟滿,首先向皇帝敬酒。
在敬皇帝第一輪酒的時候,樂隊開始奏《炎精之曲》,當音樂響起的時候,文武百官都跪下來,以敬皇帝,待皇帝飲完杯中酒后,音樂方可停止,眾百官還要俯首,再行謝拜之禮,然后就可以各就各位了。
第二輪敬酒的時候,樂隊開始奏《皇風之曲》,音樂一起,光祿寺官員上前為皇帝斟滿酒,文武百官由那些“皇家服務生”斟酒。等到皇帝舉杯喝完后,群臣才可以飲杯中之酒,這時樂隊才可以停止奏樂。
接下來進湯,光祿寺官員走到殿外,樂隊開始奏樂,這時群臣起立,由光祿寺官員向皇帝進湯,給皇帝上完湯,群臣方能入座,然后再由“服務生”為百官上湯。接下來是贊饌,即皇帝舉起酒杯,慰問百官,百官則先后舉起酒杯以示感恩。
此后就是歌舞欣賞的節目了,第一項一般是歌舞《平定天下之舞》,按如今的說法相當于勁舞一類的表演。第二項是由樂隊奏《眷皇明之曲》,由舞伎跳《安撫四夷之舞》。第三項是奏《天道傳之曲》,舞伎跳《車書會同之舞》;之后依次奏《振皇綱之曲》《金陵之曲》《長揚之曲》《芳醴之曲》,跳《百戲承應舞》《八蠻獻寶舞》《采蓮隊子舞風魚躍于淵舞》,最后,再由樂師演奏《駕六龍之曲》。在每演完一項節目之后,都如同初輪一樣,照葫蘆畫瓢地敬酒謝酒一番。
在九輪之后,光祿寺官員清理御桌上的糕點、酒盞,而其他皇親大臣的酒盞則由“宮廷服務生”清理。估計到這個時候,所有人都會被折騰得饑腸轆轆,胃口打開,接下來終于到了群臣們盼望已久的進大膳的環節了,樂隊奏樂,群臣起立,再謝過皇恩之后,“宮廷服務生”便依次開始上菜。
好在給群臣們吃的都是祖國四方的珍品,那些鮮果和鮮食都是通過當時的快遞從全國各地由水、陸兩路加急送來的,到達京城后再經御膳房的名廚精心烹制,可算是絕世佳品了。
這樣,“國宴”享受完畢,樂師也停止了演奏。在撤膳的時候,還會有一支舞蹈演出,舞伎所跳的是《百花隊舞》。在輕歌曼舞之中,國宴的“戰場”被打掃干凈了。《百花隊舞》結束后,群臣起立向皇帝行大禮謝恩,儀禮司則向皇帝稟報大宴儀結束,請圣駕回宮。群臣恭送皇帝回宮后,大宴儀正式結束。
這頓“設設立幾樓排場,窮極奢麗”的大宴儀下來,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可謂是難以估算。上不及宋,下不趕清的明代皇帝請客尚且如此,由此可見,古時皇帝請客吃飯的排場有多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