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死于宮中的梁武帝
梁武帝蕭衍(公元464年一公元549年),字叔達,小名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里人,南北朝時梁的建國者,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詩作:“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在這首詩中,杜牧以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南朝佛教的盛行。
在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蕭衍就是一個吃齋信佛的皇帝,因此他極力倡導發展佛教,還曾經先后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今南京雞鳴寺)當和尚。這里面所說的舍身,其一是舍資財,即將自己的所有身資服用舍給寺廟;另外一種舍身是指舍自身,即自愿加入寺廟為眾僧服役。
梁武帝分別于公元527年、公元529年和公元547年三次舍身。第一次,梁武帝舍身4天,而最后一次最長,是37天。梁武帝每一次舍身,朝廷都需要花重金將其贖回。寺廟因他獲得了可觀的收入。梁武帝在位時,佛教在梁朝盛極一時,建康城內外有500多座寺廟,僧尼達1。萬余人。公元504年,梁武帝親自率領僧俗2萬人在重云殿的重云閣里撰寫了《舍道事佛文》。
正是由于梁武帝一心信佛,荒廢了朝政,致使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早年,梁武帝無子,所以便過繼侄兒蕭正德為嗣子并做太子,后來梁武帝生了兒子,取名蕭統,隨后他又把蕭統立為太子,而侄子蕭正德被改封為西豐侯。
經歷了這件事情之后,蕭正德的心里自然不舒服。在這樣的背景下,東魏大將侯景因與朝中權臣高歡不合,于是轉投梁朝,梁武帝封他為河南王。侯景為人陰險奸詐,他來這里不久,就看出了皇族之間的矛盾,于是他利用可乘之機,勾結蕭正德起兵發動政變,還答應蕭正德在事成之后讓其做皇帝。
后來,叛軍攻進建康城,困住了宮城,后又引武湖水去漫宮城。梁武帝被困在宮里,一籌莫展,然而一直都沒人去過問他。最后,這個皇帝居然被活活餓死在宮里。《中華野史鏡鑒》中曾記載:“太清三年,即公元549年3月,侯景攻下宮城。蕭衍飲食斷絕,口中苦澀,連呼:'蜜!蜜!’最后餓死于凈居殿,時年86歲。”蕭正德在事成后就被侯景殺死了,最終也沒做成皇帝。
南朝第一帝
宋武帝劉裕(公元363年一公元422年),字德輿,小名寄奴,漢族,祖籍彭城縣綏輿里(今江蘇銅山),生于京口(今江蘇鎮江)。
劉裕是劉宋的開國之君,他在位期間曾經兩度北伐,收復了洛陽和長安等地,功勛卓著。他是南朝時期非常出眾的政治家、改革家和軍事家。
劉裕從最初參加起義軍逐步走向政壇,他對內平定戰亂,先后消滅劉毅、盧循、司馬休等分裂割據勢力,統一了分裂百年的南方;對外,致力于北伐,消滅桓楚、西蜀、南燕、后秦等國。
劉裕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士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他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抑制豪強兼并,整頓吏治,重用寒門出生的人才,廢除苛法,使得當時的社會現狀大為改善。劉裕對江南經濟的發展和漢文化的保護與發揚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南朝第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