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和《三都賦》
西晉太康年間有一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左思,他寫了一篇《三都賦》,在京城洛陽人人稱贊,爭相傳抄,一時使得紙的價格昂貴了好幾倍。后來甚至買不到紙,人們只好到外地去買紙張,抄寫這篇好文章。
《三都賦》是左思嘔心瀝血十年才寫出的文質兼美的文章,分別是《吳都賦》《魏都賦》和《蜀都賦》。這些賦實際上不只是寫三個都城,而是寫魏、蜀、吳三個國家的概況。左思早年曾寫成《齊都賦》,全文早佚,佚文散見《水經注》及《太平御覽》,一年后又欲賦三都。
左思20歲那年,妹妹被選入王宮,因此他們全家遷入洛陽。這使得左思有機會接觸上流文學,他用一年的時間寫出《齊都賦》。后來,他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歷史、地理、物產、風土人情為內容作《三都賦》。
但是,他的這篇文章卻遭到了別人的譏諷和挖苦。左思通過文學家張華找到了當時的文學大家皇甫謐,皇甫謐看后對文章大加贊嘆,并提筆為這篇文章寫序。在名人的推薦下,《三都賦》很快風靡京都。人們紛紛傳抄,結果洛陽街頭的紙店供不應求。后來,人們便用“洛陽紙貴”來形容文章膾炙人口及廣為流傳。
“五柳先生”陶淵明
陶淵明(公元365年一公元427年),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的文學家、詩人、辭賦家和散文家。
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和陸游等大詩人都曾經高度評價陶淵明的詩,如蘇軾在《東坡題跋?評韓柳詩》中說:“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
朱熹也評價陶淵明說:“淵明詩,人皆說平淡,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說得出這樣的言語出來。”清朝龔自珍也說:“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得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
陶淵明曾做過幾年小官,后來辭官歸隱。他所處的魏晉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的時代,然而在精神上卻是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時代。魏晉人苦于政治的黑暗,卻不能有所作為,不得已轉向鐘情于自然,鐘情于山水,不為世俗榮華所羈絆,追求形神的放曠和自然。
陶淵明便是最有名的代表。不過,他并非把歸隱當做一種手段,而是一種生活方式,雖然后人把他看做隱士,鐘峠曾稱他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但他并沒有把自己當做隱士,他只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而已。
辭官回鄉后,陶淵明過起了“躬耕自資”的生活,并在此期間創作了許多以田園生活為題材的詩歌,代表作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