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自下地種田的皇帝
苻(珞)堅(公元338年一公元385年),字水固,又字文玉,小名堅頭,氐族,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人,是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建立者。他在位前期勵精圖治,重用漢人王猛,以軍事力量消滅了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了北方,并攻占了所屬東晉的蜀地,與東晉形成南北對峙之勢。
公元383年,苻堅發動戰爭意圖消滅東晉,史稱“波水之戰”,然而卻被東晉謝安、謝玄領導的北府兵打敗,國家也因此陷入了混亂之中,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苻堅最終亦遭羌人姚在殺害,終年48歲,謚號宣昭,廟號世祖。王安石評價苻堅說:“苻堅好功,而不能忍,智大而不見機。猛知其不能除垂,故勸以勿伐晉耳。不然,以堅之強,而欲取晉,夫又何難之有!”
苻堅在位期間精于朝政,他建立學校,重視文教,尤其留心儒學。苻堅亦重視生產,遇上天旱不但下令節儉并開山澤資源與民共享,而且還督導百姓耕種,自己更是親自下地種田,為人民表率。
測水之戰
王猛死后的第三年,苻堅就派他的兒子苻丕和慕容垂、姚茬等人帶領十幾萬大軍開始進攻東晉的襄陽。駐守襄陽的晉軍將領朱序頑強抵抗,前秦士兵花了將近一年時間,才把襄陽攻了下來。在攻下襄陽之后,苻丕把朱序送到了長安。
后來苻堅認為朱序既然能夠為晉國堅守襄陽,一定也會在將來為自己盡忠,于是就把他留在秦國做官。接著,苻堅又派出了十兒萬兵力從襄陽向東進攻淮南,這一次,東晉的守將謝石、謝玄等人率領水陸兩軍一起進攻,把秦兵打得一敗涂地。這次失敗之后,苻堅仍然不肯就此罷休。
公元382年,苻堅不顧群臣反對,再次率軍進攻東晉。他派苻融、慕容垂充當先鋒,又把姚在封為龍驟將軍,指揮益州、梁州的人馬準備出兵攻晉。事實上,懷有二心的前燕宗室將軍幕容垂和羌帥貴族姚甚都希望苻堅伐晉失敗,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趁機恢復故國的統治。
公元383年,苻堅在君臣認識不一的情況下下達了進攻東晉的命令,隨后,他便帶領著自己近百萬的兵力陸續向東晉進發。當時,東晉的孝武帝雖然昏庸,但是宰相謝安卻是一個雄才偉略的政治家,在前秦大軍壓境的情況下,他不但緩和了東晉的內部矛盾,使東晉出現了上下齊心、同仇敵忤的局面,還趁前秦大軍尚未完成集結之際,主動在避水決戰。
澱水一戰中,苻堅因為急于求勝,在未核實敵情的情況下便盲目同意決戰。這使他中了東晉的圈套,導致慘敗,不僅使弟弟(前鋒統帥)苻融被殺,自己也被流矢射中,導致最終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