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南風亂政
公元290年,晉武帝去世,晉惠帝繼位,外戚楊駿托孤輔政,派汝南王司馬亮鎮守許昌。野心勃勃的皇后賈南風開始干預政權,史稱“賈后亂政”。
當時賈南風與楊駿對立,楊駿為了鞏固自身的勢力,將軍權都交給自己的親信,這引起了宗室諸王和朝中一些大臣的不滿。
公元291年,賈后在司馬瑋的幫助下除掉了楊駿及其勢力,任命汝南王司馬亮與衛璀掌政。不久之后,賈后又利用楚王瑋與汝南王司馬亮不合除去了汝南王司馬亮及衛璀,再以偽詔罪殺了楚王瑋,任命張華、裴頜及賈模等人掌政。此后,政權都落到了皇后賈南風的手中。
賈后執政后,張華等人同心協力,盡忠職守,使政治穩定。后關中羌氐叛亂,公元294年匈奴郝散叛亂,皆被平定。公元296年,郝散的弟弟郝度元以齊萬年為首,聯合西北馬蘭羌、盧水胡叛變,三年后被平定。由于連年的叛亂,大臣江統和郭欽建議皇后將胡族強制遷離,這一主張在《徙戎論》中被完整地詮釋出來。
賈后當政時期的太子司馬遹非賈后親生,所以她一直想要廢掉司馬遹。趙王司馬倫采用孫秀的計策,挑撥賈后殺掉太子,于是在公元300年,賈后污蔑太子謀反,太子被廢。而后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冏以替太子報仇為由發兵除去了賈后及其黨羽,趙王司馬倫專政。
史上規模最大的內訌
“八王之亂”發生在西晉年間,是司馬氏同姓王之間為爭奪中央政權而爆發的歷時16年的混戰,這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大內江。這次戰購亂不但引發了西晉的滅亡,還導致了近300年的動亂。其最終結局是東海王司馬越奪取大權。
這場動亂從宮廷內權力斗爭開始,而后引發戰爭,殃及百姓,造成了很大的破壞。這也加劇了西晉的政治危機,之后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只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而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八王”指的是汝南王司馬亮、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順、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東海王司馬越、齊王司馬向、長沙王司馬乂(yi)。
統領禁軍的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冏起兵殺賈后,趙王司馬倫廢惠帝自立。司馬倫篡位后,齊王司馬同聯合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皺以及洛陽城中的禁軍將領王輿起兵造反,最后將司馬倫殺死,迎惠帝復位。司馬冏也擔任大司馬,入京輔政。
公元302年年底,河間王和長沙王舉兵入宮,殺死了司馬向,政權落入司馬乂的手里。
后又有河間王和成都王聲討司馬乂,最終擒殺長沙王司馬乂,而后成都王司馬穎入洛陽為丞相,但仍回根據地鄴城。司馬越對司馬穎的專政不滿,便帶著惠帝北上進攻鄴城,被司馬穎擊敗,惠帝被俘入鄴。與此同時,司馬顓派兵占領洛陽,并州刺史司馬騰與幽州刺史王浚聯兵攻破鄴城,成都王司馬穎與惠帝投奔洛陽,轉赴長安。
公元305年,司馬越起兵擊敗司馬顓。公元306年,司馬越迎惠帝回洛陽,相繼殺了司馬穎和司馬願,大權落入司馬越手中。這就是歷時16年的“八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