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損蜀漢的“夷陵之戰”
公元219年,關羽敗走麥城而被孫權所殺,自此吳國和蜀國結下了仇恨。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于益州(今四川成都)稱帝,年號為章武。劉備在稱帝之后便迫不及待地進攻吳國,想要為關羽報仇。
孫權得知劉備來伐,遣使求和,然而劉備不答應。吳南郡太守諸葛瑾(諸葛亮的兄長)給劉備來信說:“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后?若審此數,易于反掌。”
然而這封信讓劉備更加堅定了攻打吳國的決心。蜀漢猛將張飛率兵萬人,從園中至江州,與劉備會師,但在出發前卻被部下張達、范強所殺。劉備對東吳發動的戰爭歷史上被稱為“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狒亭之戰”。
孫權在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公元222年8月在夷陵一帶大敗蜀漢軍。此次大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
著名的積極防御的成功戰例。劉備在這場戰爭中的失利,使得蜀漢的實力大損。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髦(公元241年一公元260年),字彥士,魏文帝曹丕之孫,繼位前為高貴鄉公,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至公元260年在位。曹髦在位期間,朝政被司馬昭所掌握。
20歲時,曹髦不堪被司馬昭擺布,召集大臣想要反抗,他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說完反被大臣通風報信給了司馬昭。曹髦集合了宮內的禁衛軍和侍從太監,自己拿了一把寶劍,站在車上指揮。這時,司馬昭的心腹賈充帶了一隊士兵趕來,直接擋住了禁衛軍的去路。雙方很快就廝殺起來,最后曹髦被殺。
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司馬昭那里,他給曹髦加上許多罪狀,然后將其廢為平民,而曹髦被殺的事情也被輕易地掩蓋過去。對于司馬昭的做法,大臣們自然感到不滿,于是司馬昭只好斬了殺死曹髦的成濟,給他定了一個大逆不道的罪,滿門抄斬。在除掉了曹髦之后,司馬昭就另外從曹操的后代中找了15歲的曹奐接替皇位,他就是魏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