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紙上談兵之人
馬謖(公元190年一公元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國時蜀漢大臣。馬謖曾經讀了不少兵法,平日里也很喜歡與別人談論軍事,諸葛亮一直都很賞識他。之前他也曾為諸葛亮出過一些好主意,因此深得諸葛亮的信任。
這一年諸葛亮出兵伐魏,到了祁山之后,便決定派出一支人馬去占領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南),然后以此作為進攻的據點。在甄選人物時,選中了參軍馬謖,讓他當先鋒,讓王平做副將。馬謖和王平領命之后,便帶著人馬來到了銜亭。
這時,張郃的魏軍也剛好從東面開過來。馬謖看了地形,選擇在山上扎營,然后布置埋伏。然而王平不允,求馬謖撥給自己一千人馬,在山下臨近的地方駐扎。張郃率領魏軍趕到街亭的時候,看到馬謖放棄現成的城池不守,還讓人將人馬都駐扎在山上,不由得暗自高興。
他馬上吩咐手下的將士在山下筑好營壘,然后將馬謖扎營的那座山圍困起來。馬謖在中了包圍之后,幾次命令士兵們沖下山去,然而都未成功。由于張郃堅守住營壘,蜀軍不但沒法攻破,還被魏軍用亂箭射死了不少人。
后來,魏軍切斷了山上的水源,蜀軍陣腳大亂,張郃看準了時機,立刻發起了總攻。蜀軍的士兵紛紛逃散,后馬謖被王平救出。街亭失守,使得蜀軍失去了重要的據點,諸葛亮為了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就將全部人馬撤到了漢中。諸葛亮回到漢中之后,按照軍法斬殺了馬謖。
曹操和七十二疑冢
曹操是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奠基者和締造者。他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后為魏王,去世后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廟號太祖。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曹操雖沒有稱帝,但權力和地位并不比帝王低,然而他對自己的后事提出了“薄葬”。曹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曹操一生節儉,對家人和官吏的要求都非常嚴格。宮中用過的布料總是破了再補,補了再用,不能換新的。據傳,曹操早年曾經做過盜墓的勾當,親眼目睹了許多墳墓被盜后尸骨縱橫、什物狼藉的場面。為了避免自己死后遭受這樣的待遇,他就一再要求“薄葬”。
為了防止盜墓,曹操還建造了七十二座“疑冢”。相傳,在安葬他的那天,有七十二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各個城門被抬出來。這七十二座疑冢到底哪座是真的,到現在還沒有被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