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神醫
華佗、張仲景和董奉是東漢末年三位杰出的醫學家,史稱“建安三神醫”。
華佗(公元145年一公元208年),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字元化,一名專,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他在青年時期在外游學,
只用心于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高明,通曉內、婦、兒、針灸各科,尤其擅長外科,精于手術,被后人稱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華佗的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一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南陽鄧州市鎮平縣一帶)人,中國東漢偉大的醫學家、世界醫史偉人。
董奉(公元220年一公元280年),字君異,侯官(今福建長樂)人。他醫德高尚,對治愈的病人只要求他們在自己住宅的周圍種植杏樹,時日長久,他所住的地方有了成片的杏林。他還在杏熟時于樹下做一草倉,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然后以所得之谷賑濟貧民。后世以“譽滿杏林”稱譽他,據載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醫處仍有杏林。
他們三個人中,董奉隱居廬山,曾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杏林佳話”;張仲景撰寫了《傷寒雜病論》,其中理法嚴謹,因此,張仲景被譽為“醫圣”;華佗則深入民間,足跡遍布各地,他也因麻沸散和剖腹術而聞名于世。
漢朝與朝鮮的關系
漢高祖時,箕子朝鮮被衛滿朝鮮所滅,衛滿朝鮮定都于王險。漢惠帝時期,呂后當政,朝鮮為漢朝的藩臣,雙方平安無事數十年。漢武帝繼位后,衛滿的孫子右渠在位,采取對漢強硬的外交態度,于是漢武帝派楊仆、荀彘率軍討伐,歷時一年將其平定。漢在其地設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其中以樂浪為最重要。
公元前82年,漢朝撤除臨屯、真番二郡,以其地合并到樂浪、玄菟。一直以來,半島上的民族都非常復雜。如在朝鮮半島的北部,有來自中國的朝鮮人,還有濺貉、沃沮等民族;在朝鮮半島的南部,有辰韓、馬韓和弁韓并立,通稱“三韓”。
西漢末年,朝鮮半島的形勢又發生了轉變,朝鮮半島的西北部是漢樂浪郡轄區,東北大部為高句驪所據;新羅據東南部地,百濟據西南部地。百濟和新羅因居半島南部所以與漢朝沒有什么關系,因為高句驪與漢朝接近,所以關系較密切,一直對漢稱臣。東漢之后,高句驪時叛時降,成為漢帝國的東北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