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林”和“赤眉”起義軍
王莽篡權以后,建立新政權,對百姓進行殘酷的壓榨,又加上一連串的天災,民不聊生,最終引發了農民起義。公元17年,南方荊州(今河南南部、湖北中部、湖南西部)鬧饑荒,百姓因為挖野菜發生爭斗,王匡和王鳳出來調解,受到百姓擁護,大家就公推他們當首領。王匡和王鳳占領了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為根據地,攻占附近的鄉村。不到幾個月的工夫,這支起義軍就發展到七八千人。因為他們以綠林山為根據地,所以后來這支起義軍又被稱作“綠林軍”。
當時,東方和南方有大批的農民起來反抗官兵,其中有個叫樊崇的人,起義規模很大。他的起義軍紀律嚴明,深受百姓的擁護。
公元22年,王莽派十萬大軍去鎮壓樊崇的起義軍,樊崇也做好準備和官兵血戰一場。為了避免起義軍跟王莽的士兵混雜,樊崇叫他的部下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紅顏色,作為識別的記號。后來,樊崇的起義軍就得了一個別名,叫“赤眉軍”。
昴凈“綠林”和“赤眉”成為當時最大的起義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綠林、赤眉”起義。后來,劉玄在綠林軍的擁戴下做了皇帝,恢復漢朝國號,年號“更始”,所以劉玄又稱更始帝。
東漢初年的休養生息
公元23年,王莽政權被“綠林”和“赤眉”起義軍推翻,“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做皇帝,恢復漢朝國號,史稱“玄漢”,改元更始,劉玄即漢延宗更始帝。公元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沿襲漢朝國號,史稱“赤眉漢”,建元建世,劉盆子即漢昌宗建世帝,后“赤眉軍”擊敗了“綠林軍”,原本服從更始帝的劉秀在部縣(今河北高邑東南)之南稱帝,并誅殺劉玄,稱為漢光武帝,沿用漢朝國號,稱建武元年,都城在洛陽,史稱“東漢”。
劉秀建立東漢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復生產、有利于社會穩定的政策,以緩和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危機。他先后頒布了六道釋放奴婢的詔令,還連續三次頒布詔令,規定殺奴婢者不得減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赦免被炙灼的奴婢為庶人;廢除奴婢射傷人處極刑的法律。
東漢還延續了西漢輕徭薄賦的政策,實行“三十稅一”,遣散地方軍隊,廢除更役制度,組織軍隊屯墾;放免刑徒為庶民,用于邊郡屯田;下令度田、檢査戶口,加強封建國家對土地和勞動力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對功臣賜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干預朝政。
在一系列的改革后,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史稱“光武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