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和《史記》
司馬遷(公元刖145年或刖135年一公元前86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共有一百三十篇,分為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大部分。這部著作五體會通,綜合前代史書中各種體例,創立了紀傳體的通史。書中人物編排名實兼顧,各層次人物傳記的排列以時間為序,但又兼顧各傳記之間的內在聯系,遵循以類相從的原則。《史記》追根求源,詳因略果。
千古一帝劉徹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一公元前87年)是西漢的第七位皇帝,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詩人。
劉徹生于漢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他16歲登基,開始了君臨天下的旅程。
在政治上,漢武帝為了鞏固皇權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他還大力選拔人才,開創察舉制。在經濟上,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除了王國的勢力,并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
在文化上,他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了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除此之外,漢武帝還開疆拓土、擴充版圖,他擊潰匈奴,東并朝鮮,南誅百越,西愈蔥嶺,征服大宛,奠定了中華疆域的版圖,他還開辟了“絲綢之路”,興辦太學。
總而言之,漢武帝是一位政績卓著的帝王,他的治理使中國封建王朝出現了第一個發展高峰,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