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
晁錯(公元前20。年一公元前154年)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漢族,潁川(今河南禹縣城南晁喜鋪)人。漢景帝即位之后,也同漢文帝一樣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他下定決心要把國家治理好,把晁錯提升為御史大夫。
漢朝當時實行的是郡縣制,同時存在22個諸侯國,這些諸侯都是漢高祖的子孫,也就是所謂的同姓王。漢景帝登基之后,發現諸侯的勢力越來越大,經常不聽朝廷的命令。在這些諸侯中,屬吳王劉澳最驕橫。
面對這一切,晁錯提出了“削藩”的建議,這也正中漢景帝的下懷。晁錯開始跟漢景帝商議削吳王劉澳封地的事宜,吳王自然早有預感,于是便先造起反來。他打著“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幌子,煽動一批諸侯國一同起兵叛亂。
公元前154年,七個諸侯王一起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叛亂,在歷史上被稱為“七國之亂”。漢景帝見叛軍的聲勢很大,便被嚇到了,這時他才想起了漢文帝臨終時的囑咐,拜善于治軍的周亞夫為太尉,統率36名將軍去討伐叛軍。
這個時候,朝廷紛紛彈劾晁錯,漢景帝五內如焚,殺了晁錯。晁錯死后,漢景帝下詔書要求七國退兵,然而吳王剛打了幾個勝仗,自然不肯答應。
漢景帝悔恨萬分,但也只好想辦法退兵。他先不跟吳、楚兩國的叛軍正面作戰,而是派了一隊輕騎兵抄了他們的后路,斷了叛軍的糧道。這兩路軍隊因為沒了糧食,自然就起了內亂,這個時候,周亞夫才發動精兵出擊,把吳、楚兩國的兵馬打得一敗涂地。
吳、楚兩國本是叛亂的頭領,其他國家見他們投降,便紛紛都垮下了。于是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漢軍就平定了七國的叛亂。漢景帝平定了叛亂之后,仍然封了七國的后代繼承王位,然而他們的權利卻被削弱了,從今以后,他們只能在自己的封國里征收租稅,不可干預地方的行政。這時,漢朝的中央政權才鞏固下來。
“白登之圍”的脫身法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后,讓韓信遷到太原郡,建都在晉陽,后遷都于馬邑。后來匈奴兵大舉來犯,攻打韓王,并用大軍包圍了馬邑,此時的韓信也失去了劉邦的信任,便在無奈之下率領眾軍在馬邑投降匈奴。
此后,匈奴對于漢王朝的實情了解得更加清楚,因此便率領大軍南進,越過句注山,向太原郡進發,沒過幾天,就到達了晉陽城下。漢高祖親自率領大軍追擊,而冒頓單于將計就計,假裝敗走來引誘漢兵。劉邦果然中計了,他一路率軍追擊。
冒頓單于把自己的老弱殘兵露在外面,而那些精兵良將則被隱藏起來,漢高祖就這樣帶領著自己的32萬大軍一路追擊。他們的部隊首先到達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因為劉邦帶領的漢軍大多是步兵,所以大隊人馬尚未趕到。
就在這個時候,冒頓單于令10萬精銳騎兵突然出擊,把漢高祖重重包圍在白登山(在平城東)上。這一困就是七天七夜,因為漢軍內外不能互相接濟,所以士兵們在七天之內都未能吃上飯。匈奴的騎兵見狀士氣更加高漲,西方皆騎白馬,東方皆騎青馬,北方皆騎黑馬,南方皆騎紅馬。
這個時候,漢高祖處境危險,他身陷匈奴騎兵的重重包圍之中,又沒有軍糧的接濟,糧食斷絕,極有可能難逃此劫。正當他一籌莫展之時,陳平獻給高祖一計:賄賂匈奴閥氏(皇后),離間王黃、趙利和冒頓的關系。后來冒頓聽從了阿氏的建議,打開包圍圈的一角,讓漢軍撤出。劉邦才得以率軍脫險。
漢高祖與匈奴大軍的此次正面交鋒也是漢王朝建國后與匈奴大軍的第一次全面交鋒。漢高祖在被圍之后用計脫險,從此之后,漢高祖“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對匈奴非常忌憚,并屢次告誡子孫毋與其輕開邊釁(邊境上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