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商界和政界的人
呂不韋,(公元前292年一公元前235年),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滑縣)人,戰國末期著名的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為秦國丞相。他是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行走于各地做生意,以低價
買進,高價賣出,積累了家產千金。他以“奇貨可居”聞名于世。
呂不韋曾輔佐秦莊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國相邦十三年,其門客有三千人。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了號稱“一字千金”的《呂氏春秋》(又稱《呂覽》,這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作)。公元前235年,呂不韋被迫飲鴆自盡。
在中國歷史上,呂不韋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但把他放到戰國時代的大背景下去考察,就可以發現這個人物在歷史洪流中所發揮的作用。
首先,呂不韋立異人為嫡嗣,穩定了秦王室。如果沒有呂不韋,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會大大減慢;其次,呂不韋對外戰爭講究計謀,避免了硬仗、惡戰,減少了戰亂時期的人員損傷。他是唯一提出“興義兵”的人,即“兵入于敵之境,則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都國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燒積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虜而歸之”。
“中華第一勇士”
蒙恬,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山東人),秦朝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蒙恬出身于名將世家,祖父是秦國的名將,他自幼受家庭環境影響,熟讀兵書,逐漸形成了較高的軍事素養。
蒙恬不僅在戰場上顯示出英勇威武的大將氣概和不一般的戰略、戰術指揮才能,在治理邊塞和鞏固國防等方面也頗具才華。然而蒙恬之死卻讓人扼腕嘆息,正如很多英雄不是戰死在沙場上,就是飲恨不能善終一樣,蒙恬死于佞臣趙高之手。
蒙恬的弟弟蒙毅深受秦始皇寵信,位至上卿(高級執政官)。蒙毅法治嚴明,從不偏護權貴,因而觸犯了宦官趙高。蒙毅曾經依法判趙高死罪,除去他的官職,但是被秦始皇給赦免了。從那時起,蒙氏兄弟便成了趙高的心病。
秦始皇死后,趙高第一個設計陷害的就是蒙恬,他假傳詔書,最后致蒙恬飲恨而終。而蒙恬的死直接導致了30萬秦軍的潰敗,使秦王朝滅亡。胡亥奪位后,斬殺了蒙毅,蒙氏家族被滅門。蒙恬乃至整個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