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戰神:白起
白起,又稱公孫起,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257年,戰國時期秦國鄙縣(今陜西寶雞眉縣)人。白起被人稱為戰國名將,號稱“人屠”。太史公司馬遷稱贊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早在秦昭襄王時期,白起就為其征戰六國,曾在伊闋之戰中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又在長平之戰中重創趙國主力,功勛赫赫,是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后又一個杰出的軍事家、統帥,成為“戰國四大名將”(其他三位是廉頗、李牧和王翦)之首。
白起一生戰功赫赫,他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他一生殺人無數,六國聽聞白起全都膽寒。
白起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在伊闕之戰中,白起殲滅韓魏24萬聯軍,為秦軍徹底掃平東進之路。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殲滅敵軍45萬人,這一戰成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攻楚于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于華陽斬首13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兩萬;攻韓于隆城斬首5萬,共一百余萬。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死亡人數共兩百萬,其中一半死于白起之手。后因白起和秦昭襄王不合,被王齪取而代之,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白起的作戰特點有四個:
- 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
- 為達到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
- 重視野戰筑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筑壘阻敵,并防其突圍。
- 精確進行戰前料算,對于敵我雙方的軍事、政治和國家態勢,甚至第三方可能采取的應對手段等皆有精確料算,無一不中,能未戰即可知勝敗。
崢峠一生的老將王翦
王翦,漢族,關中頻陽東鄉(今陜西富平東北)人,是瑯現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秦代杰出的軍事家,與其子王賁一并成為秦始皇殲滅六國的最大功臣。
司馬遷評價他說:“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于后世。”“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箋身。”
班固也評價王翦說:“若秦因四世之勝,據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奮其爪牙,禽獵六國,以并天下。窮武極詐,士民不附,卒隸之徒,還為敵仇,萩起云合,果共軋之、急城殺人盈城,爭地殺人滿野。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于前,而國滅亡于后。報應之勢,各以類至,其道然矣。”
王翦是戰國末期秦國的著名戰將,與白起、李牧、廉頗并列為“戰國四大名將”。
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跟隨秦王政征戰。公元前236年,王翦領兵攻破趙國閥與(今山西和順),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公元前228年,他又攻克趙都,俘虜了趙王遷。公元前227年又攻破了燕國。從此他聲名大振,各諸侯聽到他的名字無不膽戰心驚。
在消滅燕、趙之后,秦王決定乘勝追擊,積極準備討伐楚國。但因楚國實力強大,秦王不敢輕舉妄動。他想找一個能夠一舉成功的將軍來掛帥出征,但覺得王翦要以60萬軍隊出兵不妥,便選定年輕氣盛的李信為伐楚大將軍。王翦擔心秦王懷疑自己,便請求告老還鄉。
殊不知,李信出戰,卻被楚軍重圍。秦王十分震驚,這才想起老將王翦,于是請他岀馬。王翦借口有病,不見。秦王再三賠罪,并答應用60萬人馬出征,王翦這才答應。次日,王翦便從家鄉千口村出發,秦王為了穩住王翦,將華陽公主嫁給他。王翦解除了秦王對他的懷疑,指揮大軍一舉攻破了楚國,俘虜了楚王。
王翦作為秦國杰出的軍事家,也是繼白起之后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王翦一生征戰無數,但是他和白起不同,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是極為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