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對抗匈奴的對策
匈奴人分布在蒙古高原上,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后,匈奴就經常南侵。
全國統一以后,秦始皇派蒙恬率軍三十萬抗擊匈奴。秦王政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蒙恬收復了河套以南地區,即當時所謂的“河南地”。公元前214年,蒙恬進一步斥逐匈奴。秦自榆中(今甘肅蘭州以東,但有異說)向北,在黃河以東、陰山以南的地區內設置三十四縣,并在黃河的一段地區因河筑塞。
為了抵抗匈奴,秦始皇還把戰國時燕、趙、秦三國的長城修復并連接起來,筑成西起臨沸(今甘肅岷縣)、東迄遼東的萬里長城,這也是古代世界偉大的工程之一。長城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北方農業區域。除此之外,秦始皇又幾次徙民幾萬家于河套。這對于邊地的開墾和邊防的加強,起了積極作用。
幵拓疆上的服越戰爭
中國境內的越人分布在華東和華南地區,分為閩越、南越和西甌等部分。其中,閩越在今浙江、福建一帶,南越在今廣東和廣西東部,西甌在今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以至于云南東南部。當時的越人“斷發文身,錯臂左衽”,因依山傍海而從事漁獵和農業。西甌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因為越人部落眾多,所以總稱百越,這是中國古代南方越人的總稱。
秦始皇在滅楚之后,很快便降服了居住在浙江一帶的越族,建立會稽郡。接著又分別征服了居住在今溫州一帶的東甌以及今福建境內的閩族,設置閩中郡。攻南越的秦兵,也占領了番禹(今廣州)。
不過西線的秦軍卻遭到了西甌人的頑強抵抗。秦始皇為了支援前線的戰爭,在今廣西興安縣開鑿了一條靈渠,溝通了湘江與桂江支流漓江之間的交通,解決了運輸糧餉的問題,這才將越族打敗。
公元前214年,越族趁秦軍不備,大敗秦軍。秦始皇派兵增援,終于征服了越族,并設置了南海郡(今廣東廣州)、象郡(今廣西崇左境)和桂林郡(今廣西桂平)。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又派幾十萬北方農民戍守,與越人雜居,共同開發珠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