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帝王
秦王嬴政最終滅了關東六國,結束了多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嬴政也覺得自己的功績比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還要大,因此不能再用“王”的稱號,于是他選擇了“皇帝”這兩個更加尊貴的稱號來與自己的功績匹配。
就這樣,中國第一個皇帝誕生了,他自稱為“始皇帝”。與此同時,秦始皇還規定以后的子孫在接替皇位的時候要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在秦始皇的眼中,自己的寶座可以永遠流傳下去,一直傳到千世萬世。
在一次朝會上,丞相王常對秦始皇說:“如今陛下已經完成了統一大業,然而燕、楚、齊三國離咸陽很遠,所以應該在那里封幾個王,皇上可以讓幾位皇子到那里去。”秦始皇心中對這個提議并不贊成,于是他要大臣議論一下。
很多大臣都紛紛表示贊成王納的意見,然而李斯卻站了出來,說:“當初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時候,封了不少諸侯,然而后來,這些諸侯國們像冤家一樣互相殘殺,就連后來的周天子也沒法禁止。可見分封的辦法不好,不如在全國設立郡縣。”
李斯的意見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立即就決定廢除分封的辦法,改用郡縣制,把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郡下面再分縣。此后,皇帝便加強了中央集權,郡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這些人都會聽從皇帝的指令。國家的大小政事都由皇帝決定。在當時,官員們遞上來的奏折都是將字寫在竹簡上的,所以秦始皇每天要看121斤奏折,不看完就絕不休息。
秦始皇的政績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向來是沒有統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來說,各地的車輛大小都不一樣,因此車道也有寬有窄。秦始皇在統一了國家之后,很多車輛就必須在不同的車道上行走,這為人們的出行帶來了許多不便。秦始皇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便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6尺,這樣,人們往返于各地就方便了。這被稱為“車同軌”。
在諸侯國爭霸的時代,每個國家的文字都不一樣,秦始皇后來發現文字不統一帶來的麻煩,于是他規定統一文字。之后,各地的文化交流更加方便。這被稱為“書同文”。
后來,各地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由于以前各國的尺寸、升斗、斤兩的標準全不一樣,秦始皇又規定了全國用統一的度、量、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