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葬送四十萬大軍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占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秦王此舉徹底截斷了上黨郡(今山西長治市)和韓都的聯系,這樣一來,上黨的形勢十分危急。情急之下,不愿意投降的韓軍將領便打發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上黨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并州,則謂晉國咽喉也”。韓國被秦國打敗后,全國上下恐慌至極,商議將上黨獻給秦國,求秦息兵。郡守馮亭不愿意入秦,將上黨郡十七縣獻給趙國,趙王欣然接受。
當時趙國的國君是趙孝成王,他派軍隊接收了上黨。秦軍自然不會甘心,于是又在兩年之后派王齪圍住了上黨。趙孝成王在得知了這個消息后,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然而在廉頗的軍隊還未抵達的時候,上黨就已經被秦軍攻占了。
這時,廉頗的軍隊駐扎在長平,而好大喜功的王駝又開始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士兵們修筑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并準備作長期抵抗。來到了長平的秦軍屢次向趙軍挑戰,然而廉頗就是不肯出兵。
王飴想不出什么辦法,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范雎開始為秦昭襄王出謀劃策。沒過幾天,趙孝成王就開始聽到別人的議論,人們紛紛說:“秦國人現在最怕的就是讓年輕力壯的趙括帶兵,現在廉頗已經老了,不中用了,眼看就要投降了!”
趙王后來聽信了左右的議論,任用趙括為大將接替廉頗。公元前260年,趙括率兵20萬到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完移交手續之后,便回邯鄲了。就這樣,趙括統率的大軍足有40萬人,聲勢十分浩大。
然而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他取代廉頗后改變了作戰方針,他求勝心切,遂立即出兵攻擊。秦軍暗中命武安君蘇秦為上將軍,王飴為副將。在趙軍出兵時,秦軍佯裝失敗,引得趙兵追擊。結果,趙軍陷入白起設置的包圍圈中。
秦軍包圍趙軍后,斷其糧道,筑守工事,等待援軍到來。大家苦守了四十多天。趙括最后決定帶兵沖出重圍,此時正在一旁等待的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
被殺,便開始紛紛扔掉武器投降。就這樣,40萬趙軍毀在了只會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里。
張儀破合縱
張儀,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后裔,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張儀曾與蘇秦師從于鬼谷子先生,學習權謀縱橫之術,飽讀詩書,滿腹韜略,連蘇秦都自嘆才能在張儀之下。
從公元前328年開始,張儀運用縱橫之術,游說于魏、楚、韓等國之間,利用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或為秦國拉攏,使其歸附于秦;或拆散其連盟,使其力量削弱。但總的來說,他是以秦國的利益為出發點的。
例如破壞齊楚聯盟之事:公元前313年,強大起來的秦王一直都伺機攻打齊國,然而因為齊國當時與楚國簽訂了盟約,因此一直都不敢進攻。
后來,秦王派遣張儀到楚國去游說楚王。楚王為其所動,最后上了張儀的當,失去了齊國這一盟友。楚王在得知被騙后大怒,起兵攻秦復仇,結果打了敗仗。韓、魏兩個國家見楚國現在處于弱勢,便也開始趁機襲擊楚國,最后楚國只好割讓兩座城池向秦國求和。
在整個秦惠文王時期,張儀不僅使秦國在外交上連連取得勝利,而且幫助秦國開拓了疆土,因此,可以說他為秦國的強大和以后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盡管張儀不講信用,在外交場上運用欺騙的伎倆,為人們所不齒,但僅從一個使者的角度來看,他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外交任務。而且作為縱橫家的一代鼻祖,他為后世的外交家們在辭令和外交技巧等方面提供了一種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