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魄力的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趙雍(公元前340年一公元前295年),戰國中后期趙國君主,嬴姓,趙氏,名雍。他提出的“胡服騎射”成為我國古代軍事的一次重大變革。趙武靈王是一位很有魄力的君王,他排除非議,破除舊勢力的阻撓,大大增強了趙國的國力。他不但是一位君主,更是一位改革家。
戰國中后期,趙國的國勢日漸衰微,此時趙武靈王繼位。繼位后,趙國經常受到他國侵犯,侵犯者主要是趙國附近的北方游牧民族——林胡、樓煩和東胡等。趙武靈王看到北方游牧民族穿窄袖短襖,作戰時用騎兵、弓箭,作戰方便,反應敏捷。
于是,他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以胡人之長補己之短。趙武靈王的建議被許多皇親國戚反對,他們認為顛覆古道就是違逆民心,因此反對變法。然而趙武靈王并沒有止住變革的腳步,他說服大臣,最終使得趙國的國力大增。
“胡服騎射”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首先,改進了軍隊的服裝裝備,也改進了軍隊的服飾裝備,便于作戰;其次,弱化了服飾的身份標志功能,強化了其功能性,使“著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國服飾變化的總體傾向;最后,減弱了華夏民族鄙視胡人的心理,也使得北方游牧民族加強了對華夏民族的歸依心理,奠定了中原華夏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服飾融合的基礎,促進了秦漢時期全國各民族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范睢一計滅六國
《國策?秦策三》中記載:“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遠攻,不亦繆乎?”“遠交莫如齊、楚,近攻莫如韓、魏,既得韓、魏,齊、楚能獨存乎?”這是范睢說服秦王的名言。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后,勢力發展最快,秦昭襄王妄圖吞并各國。公元前270年,秦襄昭王準備興兵伐齊。
范睢此時向秦昭襄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礙秦國攻齊。他說:“齊國離秦國很遠,中間還隔著韓國和魏國。現在我聽說大王要出兵攻打齊國,就算您此行一帆風順,把齊國打敗了,那么最后您仍然沒辦法統治齊國的土地。
如果您真的想統一全國,就應該釆取遠交近攻的辦法。對離我們遠的齊國要暫時穩住,先把一些臨近的國家攻下來。這樣一來,秦國的版圖就能不斷地擴大,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當您將韓、魏兩國兼并之后,齊國也必定保不住了。”
秦昭襄王聽完之后茅塞頓開,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襄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后的四十余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首先攻下韓、魏,遠交齊、楚,然后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接著又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后把齊國平定,終于實現了統一中國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