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家蘇秦其人
蘇秦(公元前337年一公元前284年),子季子,漢族,東周戰國時期的雒陽(周王室直屬)人,他是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蘇秦在戰國時期勸說六國國君聯合共同對抗秦國,他最輝煌的時候身佩六國相印,并帶領六國聯軍進攻秦國,但由于六國內部的問題,輕而易舉就被秦國擊潰了。
蘇秦雖出身于農家,卻胸懷大志。據說,蘇秦是鬼谷子的弟子,學成之后,出游數載,無所成,以至于“妻不下纖,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說:“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后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他苦讀太公《陰符》,困乏之時就用錐自刺其股。
蘇秦能言善辯,在游說各國的時候舌燦蓮花,令人敬佩。他的主要政治作為如下:奉燕昭王命進入齊國,開始反間活動,削弱齊對外戰爭的能力,為燕國復仇;后齊滑王任他為齊相。
當時,秦昭襄王與齊滑王并稱為“東西帝”,蘇秦勸說齊王取消帝號;說服趙國聯合五國共同攻打秦國,被趙奉為武安君;與趙國的奉陽君共同謀劃,發動韓、趙、燕、魏、齊諸國合縱,最終迫使秦王廢帝號,秦國將部分土地歸還于魏、趙兩國。后來,齊國將宋國攻滅。燕國大將樂毅聯合五國舉兵攻打齊國。
最終,蘇秦因為反間活動的暴露而被車裂而死。
以少勝多的“伊闕之戰”
公元前293年,秦國戰神白起率秦軍于洛陽龍門伊闕大破韓國和魏國的聯軍,殲敵24萬,并奪取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迫使韓國和魏國割地求和,此戰被稱為“伊闕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秦國在商鞅變法后逐漸強大,公元前294年,秦國大將白起率領軍隊進攻地處中原要沖的韓、魏之地,占領了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公元前293年,韓、魏以公孫喜為主帥,率聯軍24萬進攻伊闕迎擊秦軍。伊闕為韓、魏門戶,兩山對峙,伊水流經其間,此地地勢險要。聯軍據險扼守,和秦軍呈對峙態勢。此戰中,秦軍在數量上只有韓、魏聯軍的一半。
韓國和魏國兩軍為了各自保存實力,互相推諉,不肯先戰。這時白起看到了戰機,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首先,他設兵牽制聯軍的主力韓軍,然后又出其不意地集中兵力猛攻魏軍,并一舉將其殲滅,殺其主將犀武。隨后立即轉用兵力攻打韓軍。韓軍側翼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白起乘勝追擊,又全殲韓軍,俘虜了韓將公孫喜。
在這次戰役中,白起殲滅聯軍24萬,占領伊闕等五城,使該戰役成為以少勝多的殲滅戰。在先秦戰史中,伊闕之戰規模巨大。戰后,韓、魏兩國被迫獻地求和。白起擢升國尉,開始了他輝煌的軍事歷程。秦國從此邁開了向中原擴張的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