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
春秋時期,諸侯國們長期征戰,很多小國被吞并,而大國的國家政權則逐漸落入了一些有權勢的大夫手中。這些大夫原來也是奴隸主貴族,后來他們采用了封建的剝削方式,轉變為地主階級。有的地主階級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則開始采取輕徭薄賦的辦法,試圖富國強兵、籠絡人心。
這個時候,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國君的權力逐漸削弱了,而國家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著。這六家大夫有自己的地盤和武裝,他們為了爭權奪利,經常互相攻打。最終有兩家被打散了,只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在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名字叫智伯瑤,他一直都很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所以就對其他三家的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后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現在如果我們還想讓那個晉國強大起來,我們每家都應當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
后魏桓子和韓康子聽從于智伯瑤,趙襄子卻不同意,因而爆發了戰爭,最終導致智家全軍覆沒,就連智伯瑤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馬所殺。這三家滅了智家之后,不但把自己從前丟失的土地收了回來,還將智伯瑤的土地平分了。
后來,他們又把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紛紛派出使者,請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當時木已成舟,即使不分封也沒什么意義,于是周天子就做了個順水人情,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自此以后,韓、趙、魏成為中原大國,與秦、齊、楚、燕四個大國共稱為“戰國七雄”。
“三家分晉”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它是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建立的標志,也是春秋和戰國的分界。
詳解變法的內容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其他諸侯國落后。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秦國常常被鄰國魏國奪取土地。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商鞅開始變法。
公元前361年,秦國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定決心要改變秦國的現狀。于是他開始大量網羅人才,還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只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那么我就封他做官。”秦孝公在發布了這樣的號召之后,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
衛國的貴族商鞅在衛國一直都沒有展露才華的機會,他托人引見之后,得到秦孝公的重用。
商鞅進行了兩次變法,第一次變法在公元前356年。新法令中,各項規定的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如果貴族們沒有軍功,那么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人,可以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或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和兒女一起,都必須做官府的奴婢。
商鞅訂立的法令實施之后,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后來,商鞅又進行了第二次改革,這次,商鞅更加徹底地將人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然而商鞅的法令觸犯了很多貴族階級的利益,他們都紛紛反對新法。一次,秦國的太子也觸犯了法令,商鞅絲毫沒留情面,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上下必須一律遵守。要是上面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于是,太子的兩個老師都受了罪,一個被割掉了鼻子,另一個的臉上被刺上了字。
此后十年,秦國真的強盛起來,很多國家都紛紛前來進貢,周天子也派使者給秦國送來了祭肉,并封秦孝公為“方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