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世界的第一兵書
孫武,生于公元前535年,卒年不詳,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是吳國將領,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孫武輾轉到吳國后得到了伍子胥的推薦,從而得到吳王的重用。《漢書?藝文志》記載:“兵權謀家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在八十二篇中,十三篇著于見吳王前,余下的多是著于見吳王后。杜牧認為,曹操將八十二篇孫子兵法刪節為十三篇,但其他人認為十三篇出自孫子本人,不是曹操刪節的結果,是由孫武草創,后經其弟子整理成書。
《孫子兵法》也稱為《孫子兵書》《孫武兵法》《孫武兵書》《吳孫子兵法》等。《孫子兵法》是享譽世界的天下第一兵書,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孫子兵法》包括《始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這部兵書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作戰的兵法。
殺妻求將的戰神
吳起(公元前440年一公元前381年),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一說曹縣)人,他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業。在戰國時期,吳起對魯國、魏國和楚國的建設與改革做出了突出貢獻,與孫武并稱為“孫吳”。吳起在衛國不得重用,便拜師于曾參,后想要效力于魯國。魯王不信任吳起,認為吳起的妻子是魯國的敵國齊國人,吳起為了取得魯王的信任,便殺了妻子求得將軍職務,這就是“殺妻求將”的故事。
吳起自古以來備受爭議,然而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華卻是不容忽略的。吳起根據多年的作戰經驗編寫了《吳子兵法》,這是我國軍事史上唯——部可以與《孫子兵法》并列的古代軍事著作。
《漢書?藝文志》著錄《吳起》48篇,已佚,今本《吳子》六篇,包括《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系后人所托。吳起的戰略思想就是“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提出國家在四種情況下不能出兵打仗。
吳起在《料敵》中也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思想,在《應變》篇中具體論述了在倉促間遭遇強敵、敵眾我寡、敵據險堅守、敵斷我后路、四面受敵及敵突然進犯等情況下的應急戰法和勝敵的策略。
吳起的治軍思想主要收錄在《治兵》《論將》和《勵士》這三篇中,他認為一次戰役的勝利取決于軍隊的質量而不是數量。而所謂的高質量也有其標準:要有能干的將領;要有經過嚴格訓練的士兵;要有統一的號令;要有嚴明的賞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