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政從商的范蠡
范蠡(Ii),字少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范蠡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被后人尊稱為“商圣”。
范蠡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交甚厚。范蠡生活時期的楚國政治黑暗,出身貧賤的人入仕十分艱難,因此他投奔越國,輔佐越王勾踐。后在范蠡的幫助下,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退隱江湖。
范蠡歸隱之后便致力于經商,成為巨富,并且還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為“財神”,他被視為順陽范氏之先祖。
26歲稱霸中原的人
晉悼公,春秋中期晉國國王,萬乘之君,卓爾不群的政治家。晉悼公自幼聰慧,居洛,師侍單襄公,兼君、相之才,虛懷雅量,氣魄宏偉,有爭國之望,常揣窺晉之心。
晉悼公14歲就入主晉國,開明偉岸,懲亂任賢。在他的統治下,晉宗諧睦,舉國大治,戎狄親附,惠及中原。史載凡晉之盟:“如樂之和,無所不諧”,故華夏盡附。
這個少年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臺之后,出臺了一系列新政:選拔有才能的賢者補缺,致使朝政很快穩定;免除勞動者遭克扣、剝削而拖欠的財物,保持勞動者的積極性;照顧孤獨老人,凡70歲以上的老者,悼
公親自接見,讓國人深感君王的關懷;起用因各種原因而被罷官、打壓的賢良從政;匡扶窮人、援助災民、禁止奸邪,悼公行善,故國人皆效之而行;統治者降低賦稅、寬待罪人、提倡清廉、嚴禁貪污,官吏要勤政廉潔;慎用民力,明令統治階級不允許侵農時,保障府庫充實。悼公的政策一出臺,滿足了晉國各階層的利益需求,獲得了所有人的支持。
晉國在悼公的統治下,國勢鼎盛、軍治萬乘。他與楚莊王堪稱“春秋雙璧”。
晉悼公可謂一代英主,26歲就稱霸中原,在15年的時間里就將晉國再次推向春秋霸主的位置。然而天妒英才,晉悼公在位僅15年(未滿30歲)就遺憾辭世。